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首流行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歌曲: “ 当你走进一家破落的织布店,两三部织布机映入眼帘,如同废物一般被冷落在角落。你问这般光景是何原因?店里的老母亲说得可怜:女儿们因为织布机不方便,离家到工厂去赚钱。”
材料二 :…… 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
——钱乘旦
材料三: 1870 年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运用于生产领域,形成了……革命浪潮。它也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请回答:
(1)世界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出现了新能源,把人类带入了两个新时代。这两个新时代分别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提到的交通工具是谁发明的?( 2 分)
(3)请举出材料三反映的工业革命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两个科学家,
(4)哪些发明创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试举出两个例子来说明。
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展示。历史上,中国曾经辉煌,也曾饱经沧桑。当今中国已重回世界,并正在逐步影响着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域开通后……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甲午战争中,中国被一个刚刚兴起的岛国打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外强中干的腐朽本质……
——顾明义主编《中国近代外交史略》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了近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
——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Ⅰ
(1)材料一中,“这条道路”被后人称为什么?对开通“这条道路”功劳最大的谁?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条道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主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刚刚兴起的岛国”是哪个国家?与《南京条约》相比,该“岛国”强迫中国签订的条约中出现侵略中国的新方式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方面有哪些“重大突破”?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改错辨析题(共16分。)
(一)改错题(只有一处是错误的,请找出并订正。12分)
1.汉武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戊戌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3.生活于春秋晚期的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论记载在《论语》中。
4.
(二)辨析题
5.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以上内容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试当编辑,完成设计。(共10分)
下面是一份还没最终完成的历史小报。请你再次编辑,完成设计。
名称:
(1)把栏目一、栏目二的内容填写完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依据所学,仿写栏目三(举出一例即可,2分)。
请把答案写在栏目三的空白处
(3)结合小报内容,给它取一个恰当的名称。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共15分)
(1)上面是学生们绘制的思维导图,请你依次将其填写完整。
① ② ③
④ ⑤
(2)请参照范例,从图1、图2、图3中任意选择一幅,进行说明。
在二战中,共有2100多万苏联人和700多万德国人死于战火。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父辈也深受其害。施罗德父亲在东线战场上被苏军打死;普京的父亲在列宁格勒战役中负伤,哥哥阵亡。
2005年5月6日,两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欧洲胜利日”前夕接受德国《图片报》采访。施罗德强调,德国发动的那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坏的战争之一”,尽管他这一代人与二战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所有德国人还是应当永远对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承担责任。普京指出,德国人民对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并不应负有集体罪责,他们也是纳粹统治者的受害者。“即使是在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当时的苏联领导也呼吁人民不要把德国平民与纳粹分子视为一体”“我的家人也从来没有仇恨德国人”。两国领导人还共同强调,无论是德国人还是俄罗斯人都“有义务永远记住那场战争”,两国将共同为加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稳定与安全而努力。——摘编自新华网《专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
(3)依据新闻材料,概括普京和施罗德是如何看待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责的?
(4)两位领导人的历史反思对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解读名言,感悟智慧。(共12分)
……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以工作机会。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重组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请回答:
(1)上述文字出自一位美国总统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这位总统是谁?当时美国面临的困境被称为什么?
(2)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的状况,美国颁布了什么法令来调整工业生产?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政府是如何“给人民以工作机会”的?这样做还能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美国政府面对困境所采取的措施具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