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材料三 亚历山大二世能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根据该法令的条款,所有农牧都被宣布为是自由的,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进行分配。贵族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而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库券。作为回报,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以偿还政府。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
——《全球通史》
材料四:1866至18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2.2%,而英国(1851——1873)则为3.3%,美国(1861——1873)为5%,德国(1861——1873)为3.8%。1874至1890年日本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1%,而英国则为1.7%,美国为5.2%,法国为2.1%德国为3.5%。
——吴廷谬《日本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试用课文的语言归纳“商君”改革的一项措施。
(2)据材料二,试用一句话归纳北魏汉化改革的影响。
(3)试讲出材料三“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转折点的深刻内涵
(4)试分析材料四所述1866——1890间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综上四则材料,你有哪些启示?
材料一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场革命:“……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1)毛泽东曾高度评价的是哪一场革命?该国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什么政府?谁当选为主席?
材料二 (苏俄)彼得格勒省农民说:“我们那里发生过把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吉尔吉斯的农民说:“粮食被收集得象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
——摘自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2)苏俄农民对什么政策感到气愤和不满? 为此,列宁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2分)
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3)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模式?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是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事件?(3分)概括这则材料所反映的两项内容。(4分)
材料二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文字异形”,这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碍。到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秦统一的当年,秦始皇即下令“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赵高等人整理文字,废除其它各种异体文字,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
——改写自《历史春秋网》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分析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目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料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诸侯”的产生与哪一制度有关?
(2)“秦王”能够“扫六合”的条件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3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概况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做人有何启示?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没有青年的前途。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将会给每个青年创造用武之地。同时,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一个国家的希望就寄托在青年身上,寄托在你们身上。没有青年的牺牲和奋斗精神,没有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民族和国家也是没有希望的。这两点互相联系,归根到底,就是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
——2009年5月3日,温家宝与清华学子的座谈讲话
(1)上述材料是温总理为纪念哪个节日发表的讲话?
(2)这一节目的由来距今年有多少年了?
(3)这一历史事件的导火线是什么?
(4)这一事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如何“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