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现代分册》
材料三:
年份 |
1950 |
1965 |
1975 |
1982 |
1985 |
1994 |
1999 |
美国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
8.7 |
6.3 |
-0.8 |
-1.9 |
3.3 |
3.9 |
4 |
(1)从图①可以判断出,苏俄当时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特点?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苏俄采取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在目的和措施上有什么共同点?
(3)材料三反映出战后美国经济总体发展有什么特点?试分析90年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的政策调整,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志们!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四周年。德寇背信弃义的进攻,及其强迫我们进行的战争,造成了威胁我国的危险。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莫斯科的门前。”
——斯大林
材料二:罗斯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
(1)材料一中斯大林的讲话发生在哪一年?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哪一次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战役?
(2)材料二中被罗斯福赞扬为“二战的转折点”的是哪一次战役?斯大林盛赞的“登陆战役”指的是什么?
(3)在对德作战中,苏、美、英同属于哪一个国际组织?这一组织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漫画中的 “三巨头”同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哪一帝国主义集团?会议中德国最终签订了哪一和约?
(2)据材料二,指出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列强在这次会议中签署的共同侵略中国的条约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会议最终形成了怎样的新的殖民体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二该法令规定了各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1)材料一中“列宁的思路”指什么?“苏联模式”指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其出自罗斯福新政的哪一法令?从中你能看出罗斯福新政有何特点?
(3)“列宁的思路”和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由各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 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瓦特没有重走人类几千年走过的弯路,为了对旧式蒸汽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瓦特曾钻研过力学、数学、化学,做过系统的实验并仔细计算过气缸的热效能。他最终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材料三:因工业革命而迅速发展的英国,超越荷、葡、西等国,后来居上,为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急需改变对华贸易入超的局面,叩开中国的大门。
请回答:
(1)有人把材料一中图片所示事件看作是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为什么?
(2)瓦特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方面的哪些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为了“叩开中国的大门”,英国采取了怎样的军事行动?军事行动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影响世界走向整体的因素有哪些?
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在三国的重大事件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材料三:下面是反映19世纪后半期日本社会面貌的几幅图片。
请回答:
(1)根据所学史实,填出材料一中①②③④处的内容。
(2)指出材料二中英、法、美三国实现“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的具体体现?
(3)根据材料三中图1、图2和图3所示 信息判断,它们分别反映了日本在当时采取的哪三项具体改革措施?
(4)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历史事件,都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请归纳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