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刘向认为:“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未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材料表明( )
| A.先秦时期宗法制逐渐遭破坏 | B.夏商中央政权已开始实行分封制 |
| C.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富足 | D.西周时期诸侯势力左右中央王权 |
郑观应是中国主张举办世博会的第一人,他写道:“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A.思想文化开放,很早就受到西方的影响 |
|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都市 |
|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
| D.人民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发达的水上交通 |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历史史实应该是
| A.西安事变 | B.重庆谈判 |
| C.政协会议召开 | D.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 A.夺取地主土地 | B.收买地主土地 |
| C.土地国有政策 | D.国家核定地价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到: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可能是
| A.美国共和制 | B.英国议会君主制 |
| C.德国二元君主制 | D.法国共和制 |
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 A.民贵君轻 | B.天人感应 | C.三纲五常 | D.和谐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