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0月《晨报》刊登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发连工业必有精良机器。下联是:挽回利益者当与本国制造。横批是:美典公司。这主要表明
A.五四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 |
B.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C.国民革命推动实业救国思潮 |
D.民族工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
1976年,东盟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新在
A.由经济合作走向政治合作 |
B.开始切实加强政治协调和经济合作 |
C.加入的成员国增加 |
D.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
到1980年欧共体能成为超过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主要得益于
A.《罗马条约》的签署 |
B.关税同盟的建成 |
C.共同的农业政策的实施 |
D.统一的欧洲货币的制定及启用 |
下列不属于欧共体共同的农业政策内容的是
A.制定统一的农产品价格 |
B.建立共同农业基金 |
C.共同体内部农产品自由流通 |
D.只能从共同体成员国进口农产品 |
1967年,西欧一些国家建立欧共体的目的是
①寻求安全保障②加快经济发展③抗衡超级大国④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导致东南亚国家走向联合的客观因素主要是
A.美苏“冷战”影响到东南亚地区 |
B.民族、宗教冲突时有发生 |
C.各国取得了民族独立 |
D.欧盟的建立为东盟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