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史诗,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工农红军长征展开“主题学习活动”。据此请回答问题。
(1)根据上题,分析红军长征过程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红军长征途经了许多地点,,还在一个地方召开了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请问:会议的名称是什么?它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3)请联系自己,谈谈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1)请在《北伐战争形势图》中填入相关地点的名称。(2分)
北伐战争出发地:广州南京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2)仔细观察此图,据图指出北伐军进军的主要目标是谁?
民主化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檐曝杂记》
材料二:“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乾隆(1735-1795在位)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材料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材料五: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军需房”指清朝的哪个政治机构?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英王的权力有何不同?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的内容应出自英国的什么文件?
⑶据材料四判断,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探索主要是学习西方的什么?(1分
⑷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五文献的性质。
⑸试依据上述五则材料,分析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
2013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三“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界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人们是怎样评价他的?
(2)材料二是谁说的话?材料中“贵国”是哪个国家?哪一年我们从该国手中收回台湾?清政府是如何管理台湾的?
(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进行了哪次战争?清政府与这个国家签署的边界条约叫什么?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8分)2012年2月13至17日,正值两国结束长期敌对、隔绝状态四十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该国。以下是某新闻网站制作的相关专题材料。
材料一两国双边贸易总额增长表(单位:亿美元)
材料二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习近平副主席以此形容两国关系,表示双方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维护和发展好合作伙伴关系,为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建设积极合作关系树立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典范。
请回答:
(1)习近平访问的是哪个国家?标志两国结束敌对、隔绝状态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材料一显示近十年来两国贸易总体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当今世界的哪一特征?
(3)两国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对国际社会有何积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时有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2年90%以上的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农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材料四: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1)结合材料一、二、三的内容,说说这三个时期我国在农村分别实行什么变革?
(2)在材料二的变革中,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怎样的转变?实行联产承包制之后,土地所有制是否再次发生变化?
(3)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不断探索,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