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上面是四幅图片的信息,请将信息中错误的地方指出并改正过来。
图一:英国机械师瓦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钻研,发明了轮船。
错误: 改正:
图二: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内燃机发明了火车机车。
错误: 改正:
图三: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珍妮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
错误: 改正:
图四:1885年,卡尔·本茨试制飞机成功。
错误: 改正:
(2)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两次工业革命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人也往往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杰出人物的纪念。阅读材料
材料一在美国迄今四十多位总统中,能够真正被高度敬仰赞佩的不过区区几位。美国人高度尊崇华盛顿,把他视为“国父”,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开国总统”,更多的还在于他当年为美国独立自由做出的伟大贡献。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华盛顿被称为“国父”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拿破仑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法典》。”
(2)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胜仗”对欧洲产生的影响他为什么说《法典》是“不会被人忘却的”?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华盛顿、拿破仑之所以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历史上,所有的大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国家之间的分分合合,不同利益集团的较量,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让别的国家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1)材料一中“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反映了德国怎样的企图?结合材料一,说明德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企图?为了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与哪一国家的矛盾最尖锐?
材料二
(2)材料二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样的国际关系格局?最终争夺的结果如何?
领土 |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
军事 |
近至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
政治 |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
赔款 |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总数 |
殖民地 |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
材料三
(3)材料三的内容构成了哪一时期的什么样的国际格局?
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中“旧制度”指什么制度?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2)“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什么战争?
(3)这次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
(4)此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款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即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哪一运动?说出这一运动的起止时间。
(2)材料一中曾国藩的话,反映了这一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剿发捻”指的是镇压哪一农民运动?
(3)材料二中的海军具体是指哪支海军舰队?
(4)如何评价这场运动?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等。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三个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这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爱国人士,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救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