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
|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有人说,罗马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就罗马帝国辉煌并给后世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又设置了埋葬罗马帝国的陷阱。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评价正确的是()
①它适用于罗马帝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巩固政权并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②近代欧洲许多国家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
③它毕竟是一部维护与巩固奴隶制的法典,保护的是罗马奴隶主的利益
④广大奴隶、平民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财富和权利,在统治后期它导致帝国危机并走向灭亡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历史总是喜欢在关键时刻玩一点小的噱头,将几千年中国乡村权力格局翻过来的革命,居然在这样一个俄国式的名词下进行的,尽管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材料中所说的革命发生在()
| A.广东革命根据地 | B.苏区 |
| C.敌后抗日根据地 | D.解放区 |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
|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
|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
|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这表明格雷斯顿()
|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
| C.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
—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的是()
| A.西晋五胡乱华 | B.中唐安史之乱 |
| C.北宋靖康之变 | D.清末八国联军侵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