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 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元代 |
17.23 |
61.15 |
0.33 |
21.29 |
明代 |
57.21 |
29.84 |
0.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56 |
18.66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朝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 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 认为全球化源于 16 世纪;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有人认为
20 世纪 90 年代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一般认为,全球化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且是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备受关注。
——摘自《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起源”问题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你的 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 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候官对其进行管理。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 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唐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 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 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当时往来的主要货物 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两宋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 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 州、泉州、明州、密州等 12 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 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外商货物。当时进出口货物达 400 种。进口商品 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 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保持传统出口优势......注重制度建设和规则保 障......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 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 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 年 12 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原因。(1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新时期中国内政、外交及国际经济格局的背 景概括中国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9 分)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饶州安仁书生连少连,被一富商箫氏看中,箫家请媒人求婚,连少连不甚乐意,媒人于是劝道: “秀才终岁辛苦,所获几何?今箫女奁具万计,及早成婚,即日化穷薄为富商。”
——《宋代笔记小说》(第五册)
材料二: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材料三:这场思潮是从比较中西之民性,反思“民族 ”自身存在的劣根性开始的。1895年2月,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一文 ,首开中西“民”性比较之先 。
——《论中国近代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
材料四:(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这场思潮”是指什么?这场思潮对中国近代“民”性起着什么作用?
(4)材料四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汉学家或中国学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个意义而言,一部世界汉学史或中国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形象不断被重构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潮”的潮涨潮落
17、18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一股追求“中国时尚”的“中国潮”在欧洲蓬勃兴起……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已经从崇拜中国器物和制度转向了崇拜中国儒家文明……然而,这种“中国潮”并没有能够在欧洲长期地维持下去……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二: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
法国汉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欧美中国研究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传教士的贡献远比法国重要得多。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改变和超越了……而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却乘势而起,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中心。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三:“唱衰中国”与“唱盛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中,尽管仍陆续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类“唱衰中国”的著作,但这种声音已远不如先前那样强势。与此相反,一批被称为“唱盛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并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这些著作包括《中国的天才:三千年的科学发明》、《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等等。
——《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从世界贸易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中国潮”在欧洲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崇拜中国儒家的哪些文明内涵?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欧洲为“生产利润而贬低”中国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中国研究中心的原因。为什么“唱盛中国”著作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徐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材料二 1921年,胡适在《<吴虞文录>序》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在其去世前两年所作的《中国传统与将来》指出:“他看中人的尊严,看重人的价值的观念,他的爱知识,看重人的诚实的教训,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每逢中国陷入非理性、迷信、出世思想……总是靠孔子的人本主义……努力把这个民族从昏睡里救醒。”他在回顾早年经历时说:“人家说我打倒孔家店,是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
一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成为“至圣”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孔子受崇敬的社会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胡适“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