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是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世界在发生巨变。在神学笼罩的黑暗中,思想文化的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勇敢的探险者找到了沟通世界的新航路,腐朽的封建城堡在风雨中动摇,资本主义新时代即将到来。
(1)材料一中“思想文化的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指的是哪一文化运动?列举这一运动中的著名艺术家或文学家及其主要作品一例。
材料二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封建君主专制依然存在。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摧毁封建制度。
(2)“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指什么思想?列举出“更强大的思想武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3)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简述思想解放运动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5月9日上午10时,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庆祝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苏联和俄罗斯人将二战时期的对德作战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妇和来自世界约2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阅兵仪式。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通过举办共同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活动,防止美化侵略者,维护历史公正,捍卫世界和平。
(1)结合所学知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为什么选在5月9日?苏联军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带来转折性胜利的是哪场战役?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各国共同庆祝二战胜利70周年有何意义?
材料二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的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在变动着,二战后,世界经济重心正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打破了二、三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一向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的格局,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
-----《亚洲新势力—2030:世界经济重心转移》
(2)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三次大的变化,结合史实,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依次写出三次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3)用史实论证“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月18日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与代表们,从他们下榻的萨沃尔-霍曼饭店出发,沿着亚非大街步入百米开外的独立大厦——这里正是第一次亚非领导人会议的会场。他们中,有印尼总统苏加诺,有中国总理周恩来,有印度总理尼赫鲁,以及其他刚刚率领民众摆脱殖民统治,或正在为民族独立抗争的亚非领导人。这一段“历史性步行”被载入史册,成为万隆会议历史画卷中的经典一幕。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这次会议为什么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与会各国领导人和代表们的“历史性步行”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材料二所谓“主场外交”,指一国以本国境内为外交舞台、利用主场优势开展的外交活动。从亚运到奥运,从夏季达沃斯到世博会,从上合峰会到中非合作论坛,从亚信峰会到APEC会议……37年间,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盛会的主场,淬炼出自信、包容与坦荡的气度。“来者都是客”,中国擅于连接东西、南北、南南间的不同诉求,为各方利益寻找“最大公约数”;中国有宽阔的胸怀、足够的善意,为各方搭好双边、多边交流的平台。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盛会的主场有哪些原因?2001年APEC会议在哪里召开?
(3)结合两则材料,从近代的屈辱外交到如今的主场外交,你有何感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则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要决定西方和东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斗争的开端。”
(1)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看法是否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为什么?
材料二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坚无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孙翠萍《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的红军长征精神,并试各举一例史实说明?
材料三和平、民主,成为战后中国的关键词,蒋介石正是接过这些口号,作为邀请毛泽东来渝的重要理由,他在给毛泽东的电文中就有:“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
(3)根据材料三,分析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有何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中国国务院授权,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28日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材料一中贯穿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开通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历史作用?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2)根据材料二图中信息举出唐朝与A、B两地交往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
材料三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后又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关闭其它港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初期在对外关系上实行了什么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说出我国古代从汉、唐、宋到清在对外交往上的特点?
(9分)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但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稳居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主要是三个时期。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请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