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反映了一下哪一学派的政治思想
| A.道家 | B.儒家 | C.墨家 | D.法家 |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 A.反对泛滥的直接民主 | 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
| C.赞扬专制制度 | 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 A.政权发生更替 | B.社会形态转变 |
| C.文化途径迥异 | D.国力对比变化 |
南宋大儒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材料认为()
| A.唐太宗代替宰相行使权力 | B.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 |
| 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 | D.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指()
| A.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
| B.嬴政自称始皇帝 |
|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
| D.统一度量衡 |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
| A.规范宗教仪式 | B.传承中华传统 |
| C.禁锢人们思想 | D.阻碍社会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