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这反映了
| A.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 |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 |
| C.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 D.继承发展商朝的统治模式 |
1950年12月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装卸前往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物资,并针对中国,特别把香港、澳门也列入禁令适用地区。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出台,规定美国“维持并发展”台湾的武装力量。面对这一形势,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包括
①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②中苏双方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③贯彻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④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外交准则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这里“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主要表现在
| A.提出三民主义 |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C.提出三大政策 | D.领导护法运动 |
下图是老师在讲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采用的知识框架图。依据图示,该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辛亥革命 | C.义和团运动 | D.五四运动 |
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近代化的视角认识该事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外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升 | B.体现了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
| C.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 D.表明清政府放弃闭关政策 |
近代某条约规定,“1200万为军费赔偿,600万为所销鸦片之赔款,300万为偿还行商拖欠英商之债款”。批准该条约的皇帝是
| A.康熙帝 | B.道光帝 | C.咸丰帝 | D.光绪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