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挺进中原 | B.战略决战 | C.北平和谈 | D.解放南京 |
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 D.租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A.祭祖扫墓 | B.踏青游玩 | C.农业生产 | D.政治清明 |
“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 B.落后性 | C.脆弱性 | D.分散性 |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政策 |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倡导多边外交新模式 | D.提出“和平共处”原则 |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就是
A.求同存异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多边外交 | D.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