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三峡》,完成第10-13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 ( ) (2)虽乘奔御风( )
(3)每至晴初霜旦( ) (4)属引凄异 ( )下列句子中“绝”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湖中人鸟声俱绝 |
B.绝巘多生怪柏会当凌绝顶 |
C.哀转久绝佛印绝类弥勒 |
D.沿溯阻绝夜久语声绝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 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一诗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本文在结尾处也提到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同样是写三峡的“猿”,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你简要说出这两者的区别。
答:
(届黑龙江绥化中考)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 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夕阳。
(1)下列加点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C.皆被绮绣 | D.人恒过然后能改 |
(2)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3)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4)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届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 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⑤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独占。 |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保佑。 |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过失。 |
D.望其旗靡,故逐之靡:倒下。 |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
(4)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届广西梧州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 ∥ 言行一致 B.或遇其叱咄∥不可或缺
C.未尝稍降辞色 ∥ 不辞辛苦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患得患失
(2)下列与“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B.策之不以其道
C.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赠序,作者以自己艰苦求学的切身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B.文段先叙无书之苦,继而写借书之难,最后极言求师之艰。
C.“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这个细节仅突出天气的寒冷。
D.“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中的“立侍”“俯”“倾”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虔诚和恭敬的求师态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届广东韶关中考)古诗文阅读。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而不能尽其才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执策而临之
(2)翻译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才美不外现。
(届甘肃武威中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
(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每自比于管仲。采贤俊于岩穴。
B.先主器之。君吴、楚之士。
C.而智术浅短。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D.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3)解释句中加点词。
⑴凡三往,乃见。() ⑵先主遂诣亮。()
⑶欲信大义于天下。()⑷昔武王伐纣。()
(4)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6)刘备为求贤而 (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 。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 ,傅说举于 ,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