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
B.经济重心已经转向湖广 |
C.太湖流域取代江浙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
D.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日趋缓慢 |
康熙初年,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根基未稳的江山。“根基未稳”的表现不包括
A.统一全国的任务仍然繁重 | B.沙俄势力侵入东北地区 |
C.满汉间的民族矛盾未平复 | D.清军还未能进入山海关 |
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B.对皇帝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
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A.提拔尉迟敬德 | B.提拔房玄龄 |
C.起用杜如晦 | D.重用魏征 |
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
A.慎用刑法 | B.轻徭薄赋 |
C.完善科举 | D.重视纳谏 |
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
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 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
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 | 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