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躺在母亲身边》 (王晓明)
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 (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⑿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⒀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⒁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⒂母亲 B (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4分) A: B:
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3分)
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搅——暖暖的。阅读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说说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分)
试分析第⑾、[12]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分)
阅读短文《亲吻母亲 》,完成下面的题。
亲吻母亲
① “六一”前夕,市电视台策划一个儿童节目,主题思想就是“六一,我的愿望我做主!”电视台目的是在了解小朋友愿望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孩子们小小的心愿。
②摄制组驱车来到一个叫枣花的乡村小学,在学校老师的配合下,摄制组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挑选了10位同学。
③这10名同学来到摄影的房间,他们叽叽喳喳的,迫不及待地依次说出自己在六一节想实现的愿望,有的想要一个漂亮的书包,有的想要去市里的动物园看猴子……
④这时,轮到最后一位了,是个小男生,满脸炭黑,他很害羞地躲在其他几位同学的背后,在同学们的簇拥下,他才蹑手蹑脚地来到摄像机前。问他六一想实现什么愿望时,他支支吾吾的,半天不肯出声。
⑤摄制组的人很吃惊,他与前面那几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迥然不同。由于是随机抽选的,摄制组担心他是……在摄制组人员多次提示下,这小家伙还是耷拉着小脑袋。摄制组正准备说换个小朋友的时候,他才石破天惊地大哭一声,说:我想亲吻妈妈!……
⑥六一那天,摄制组又来到枣花小学,有的小朋友得到了漂亮的书包,有的小朋友被接到城里去看动物了。由于最后那个小朋友亲吻妈妈的愿望比较特殊,摄制组决定对他的愿望进行跟踪拍摄。
⑦在他的带领下,摄制组来到一个偏僻的村庄。村人很好奇,纷纷跟随摄制组来到一个破落的房屋前。这幢房屋残垣断壁,屋脊漆黑,可能是闹过火灾。在支离破碎的砖瓦间,几根横梁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房间。
在村里人的介绍下,摄制组才知道,三年前,这家人由于电路老化夜晚着火,父亲不幸遇难。母亲也大面积受伤,特别是脸部。为了不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脸,这位母亲整天用一块黑纱裹住自己。孩子已是整整三年没有看到过母亲的真面目了。
⑧这位母亲知道了摄制组采访目的后,还是热情地请他们进屋,但对于儿子这个愿望,她很难为情,除了乡下人的羞涩,她担心孩子知道自己的真实模样后会看不起这个丑八怪母亲。在摄制组和村人的劝说下,母亲最后勉强答应。
⑨母亲小心翼翼地揭下覆盖在脸上的黑纱,全身战栗地凝视着儿子。一束斜阳从窗口照入,此时摄像头前的母亲脸部斑驳、凹凸、墨黑、畸形,鼻子更是严重错位,像一块炭饼贴在脸上。摄制组惊诧,村人也发出了一阵唏嘘声。母亲读懂了大伙惊恐的眼神,正当她准备用黑纱再次遮掩的刹那,儿子从地上高高跃起,跳进母亲的怀里,迅速地用小小嘴唇紧紧地贴住母亲漆黑的脸颊。母亲手中的黑纱随风飘落……母亲流泪了,儿子流泪了,摄制组的同志和村里人流泪了。据说片子在电视台播放后,很多观众也都流泪了。
⑩从这以后,这位母亲素面朝天,在儿子面前再也不遮掩了。她似乎明白: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永远都是他心田里绽放的最纯洁的百合花,不管她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 文中“摄制组惊诧,村人也发出了一阵唏嘘声”是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评析,第⑥段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三个“流泪”各有怎样的含义?
读完全文后,你的心灵受到怎样的震撼?请联系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的感受。
阅读说明文《太平洋也患“秃头症”》,完成后面的题。
太平洋也患“秃头症”
①人们有时会因营养不良,或者精神压力太大等,致使头发脱落,使得头部袒露着“一穷二白”的斑块。无独有偶,日前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也患有“秃头症”。
②照理说,在海洋的底层,应当覆盖着一层由泥质、碎屑和浮游生物的遗体等组成的沉积物。尤其是浮游生物,这些在显微镜底下才能看得见的动物和植物,生活在海中50——100米深的表层水中,活着的时候在海中漂荡,一旦死了,其遗体便会沉到海底。别小看这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海洋的许多区域中它们的数量非常庞大,其遗体经年累月地掉落在海底,最终能在海底铺上厚厚的一层。
③但是科学家通过仪器探测发现,在位于新西兰东部4000千米的海区,其海底只见有几种不同种类的岩石,几乎没有那层沉积物。也就是说这块属于太平洋南部的海区,其海底呈现光秃的现象。因而科学家把这块区域叫做南太平洋裸露区,其裸露面积相当于地中海那么大。
④难道说海洋也像人类一样,因为缺乏营养,或者遭受沉痛的打击,使得头发脱落吗?
⑤科学家认为在南太平洋裸露区这块水域,水中的养分非常少,缺乏浮游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这样一来,生活在这里的浮游生物就非常少。不仅如此,这块水域还缺少碳酸盐。因为浮游生物死后,其遗体只有与水中的碳酸盐相结合,才能沉淀下来。没有与碳酸盐相吸附的浮游生物,重量太轻,其微小的尸身往往在还没沉到海底之前,就被水流冲散,或者被其他的细菌等生物分解。因而这块海底就没有什么沉积物,几乎就是裸露着。这块海底所呈现出光秃的特征,真的和人们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秃头很相像。
⑥海水因缺乏“营养”而缺少浮游生物,难道也会因此而缺少泥质和碎屑吗?当然不是。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块水域的海底缺乏泥质和碎屑呢?
⑦因为南太平洋裸露区这块水域远离陆地。海底的泥质和碎屑大都来自于陆地。靠近陆地近的水域,陆地上的泥质和碎屑等物质就会在风的作用下被带入水中,最终沉到海底。然而这块水域因为远离陆地,自然就接受不到来自陆地的泥质和碎屑。
⑧有人会问:“太平洋中还有距离陆地更远的水区,照这么说,其海底难道都没有泥质和碎屑不成?”事情的原因当然不会这么简单。
⑨科学家发现南太平洋裸露区远离任何主要的洋流。洋流会引起潮汐运动,能够将陆地上的泥质和碎屑带入水中,并使得携带这些物质的海水沿一定途径大规模流动,将它们“送”到海底。而缺乏洋流作用的太平洋裸露区,其海底中的泥质和碎屑自然就少了。
⑩在这三重作用之下,南太平洋这块水域患上了“秃头症”,出现了裸露区。请在原文中找出一句话说明“太平洋也患秃头症”具体指的是什么现象?
判断第③段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样说明的好处。
第⑨段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根据⑤—⑨段的内容,用三个短语依次概括出第⑩段中的“三重作用”分别指什么,并说说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阅读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回答问题(11)
①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②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③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④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⑤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⑥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⑦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⑧“不对的” ,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⑨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⑩我为了这位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⑾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⑿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文章结尾“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中的“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
①以化妆闻名:
②生命的化妆: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的,是自然”,第(8)段中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①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②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③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 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 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 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④“‘建筑’ 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⑤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选文第③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请你做简要概括。
文段选自《梁思成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写“旅游观光者?
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说说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当人类的胚胎成长到5周左右时,手就出现了,但非常小,如同鱼鳍一般。在随后的发育中,手指慢慢开始成长,手指之间的蹼渐渐退化。到了11周的时候,手的关节、肌肉甚至指甲都已经发育完全。所有的功能已经齐备。一个20周大的宝宝,在母亲的肚子里,已经会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的耳朵挠痒了。
②在400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的手逐渐演变成了大自然所能创造出的最完美的工具。这一器官是力量与智慧的象征,是一个精美的机械结构。每只手有29块骨头,一些六指人还会多几块。这些骨头由123条韧带联系在一起,由35条强劲的肌肉来牵引,而控制这些肌肉的是48条神经。整个手掌结构由30多条动脉以及数量众多的小血管来滋养。
③手无疑是人体上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科学家认为,手是使人能够具有高度智慧的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其余两个器官是可以感受到三维空间的眼镜盒能够处理手、眼传来信息的大脑。选文介绍了“手”的那些内容?
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语段中“一些六指人还会多几块”能否删去,为什么?
选文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