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分)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未果,寻病终( )
③蝉则千转不穷( )
④争高直指 ( )
⑤阡陌交通 ( )
⑥横柯上蔽 ( )翻译。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请结合《关雎》,谈谈《诗经》的艺术特色。
《桃花源记》中前文极力渲染桃花源中的人和事是真实的,最后又说不可寻,为什么?
《与朱元思书》中,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概?
阅读理解。
石崇每要客黄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子大将军,尝其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诣:________素:________固:________让:________“以观其变”中“其”指代的是
A.石崇 | B.美人 | C.丞相 | D.大将军 |
这段文字反映了
A.石崇的凶狠残暴。 |
B.王丞相的软弱善良。 |
C.大将军的冷漠无情。 |
D.美人的凄苦悲惨。 |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7分)
山水画卷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节选自《满井游记》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心乐之 (2)潭日光下彻
(3)不可久居(4)鳞浪层层 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齐人固善盗乎? 下列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
A.之:乃记之而去 至之市 |
B.以: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
C.者:似与游者相乐 齐之习辞者也 |
D.为:山峦为睛雪所洗 橘生淮南则为橘 |
比较赏析
(1)甲文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2)乙文中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阅读《三人成虎》一文,完成文后题目。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③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⑦。(《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③去:距离。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⑤愿:希望。⑥谗言:坏话。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竟:最终。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王信之乎() ②愿王察之()
③庞恭从邯郸反() ④后太子罢质()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
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 |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仪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大业,优文①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地名)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②,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注解:①优文: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②进达:举荐人才。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既定荆州______②仪自以非材 _________
③固辞不受_____④事国数十年______下列划线的“之”与“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中的“之”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C.无丝竹之乱耳 | 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翻译句子。
⑴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本文后,你觉得是仪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初,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①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寿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②“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注】①朱子,即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②程子,即程颐,北宋教育家。下列句中的“而”与“宝三岁而孤”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 B.委而去之 |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D.言和而色夷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月初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 |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计口浇田法”等一系列措施。 |
C.邵宝有孝心,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曾在江浦庄昶处学习,并受到李东阳的赏识。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
①会诸生于学宫()②躬课农桑()
③以备凶荒()④事母过氏至孝()翻译下列句子。
①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
译:
②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