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分)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未果,寻病终( )
③蝉则千转不穷( )
④争高直指 ( )
⑤阡陌交通 ( )
⑥横柯上蔽 ( )翻译。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请结合《关雎》,谈谈《诗经》的艺术特色。
《桃花源记》中前文极力渲染桃花源中的人和事是真实的,最后又说不可寻,为什么?
《与朱元思书》中,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概?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或曰:“食菱须去壳。”()⑵其人自护其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幷壳者,欲以去热也。
⑵前山后山,何地不有?与“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选项是()
A.执策而临之 | B.或置酒而招之 |
C.既醉而退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文言文阅读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同舍生皆被绮绣()⑵骈死于槽枥之间()
⑶造 饮辄尽()⑷策之不以其道()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①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反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②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注】①浆:古代一种酿制的微带酸味的饮料。②此“直”“八”两字也:古书为竖排,故有此说。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识此字,馈汝浆()②执子反以告 ()
③父如前示之()④艾子饮而甘之 ()
⑤使执子乞浆于田舍()⑥写出原文中的任意一句倒装句:与“执子揖而请”中的“而”用法一致的是()
A.艾子饮而甘之 |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C.拔山倒树而来 | D.学而不思则罔 |
翻译句子
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这则寓言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① 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奉继母益至()②一出其力()
③鲜能过也()④帝然之()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巩导之于欧阳修
A.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 B.太医以王命聚之 |
C.嘱余作文以记之 |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结合选文说说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链接】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⑧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说苑》)
【注释】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3)楚庄王欲伐陈 (4)民怨上矣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选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