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史建瑭,雁门人也。晋王为雁门节度使,其父敬思为九府都督,从晋王入关破黄巢,复京师,击秦宗权于陈州,尝将骑兵为先锋。晋王东追黄巢于冤朐,还过梁,军其城北。梁王置酒上源驿,独敬思与薛铁山、贺回鹘等十余人侍。晋王醉,留宿梁驿,梁兵夜围而攻之。敬思登驿楼,射杀梁兵十余人,会天大雨,晋王得与从者俱去,缒尉氏门以出。而敬思为梁追兵所得,见杀。
建瑭少事军中为裨校,自晋降丁会,与梁相距于潞州,建瑭已为晋兵先锋。梁兵数为建瑭所杀,相戒常避史先锋。梁遣王景仁攻赵,晋军救赵,建瑭以先锋兵出井陉,战于柏乡。建瑭、周德威共击梁军,大败梁军。以功加检校左仆射。
天祐九年,晋攻燕,燕王刘守光乞师于梁,梁太祖自将击赵,围枣强、蓚县。是时晋精兵皆北攻燕,独符存审与建瑭以三千骑屯赵州。梁军已破枣强,存审扼下博桥。建瑭分其麾下五百骑为五队,自将其一,约各取梁刍牧者十人会下博。至暮,擒梁兵数十,皆杀之,各留其一人,纵使逸去,告之曰:“晋王大军且至。”明日,建瑭率百骑为梁旗帜,杂其刍牧者,暮叩梁营,杀其守门卒,纵火大呼,斩击数十百人。而梁刍牧者所出,各遇晋兵,有所亡失,其纵而不杀者,归而皆言晋军且至。梁太祖夜拔营去,蓚县人追击之,梁军弃其辎重铠甲不可胜计。梁太祖方病,由是增剧,而晋军以故得并力以收燕者,二人之力也。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十五,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过梁,军其城北军:驻扎 |
B.建瑭少事军中为裨校 裨校:副职军官 |
C.相戒常避史先锋戒:通“诫”, 告诫 |
D.梁太祖自将击赵将:将要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
B.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
C.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
D.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敬思一家两代忠勇,父子俩都为晋王出生入死。史敬思为保护晋王出逃,效忠而死;史建瑭为晋王攻城中飞箭而死。 |
B.史建瑭在年轻时就初显英勇,初建功业。在和梁于潞州相对峙时,梁兵多次被史建瑭杀死;而在救赵的过程中,又与周德威大败梁军。 |
C.史建瑭智勇双全,出奇制胜。在史建瑭、符存审率领的共三千骑兵遭遇了梁太祖的进攻时,史建瑭用计成功地解除了晋王攻燕的后顾之忧。 |
D.史建瑭顾全大局,率领属下为晋王尽心竭力。晋王军队上下同心协力,在收复燕的同时灭掉了梁太祖,这与史建瑭、符存审的功勋有很大关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射杀梁兵十余人,会天大雨,晋王得与从者俱去,缒尉氏门以出。
(2)擒梁兵数十,皆杀之,各留其一人,纵使逸去,告之曰:“晋王大军且至。”
文言文阅读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用善骑射,杀首虏多首虏:俘虏的首领 |
B.军亡导,或失道失道:失去道义 |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
D.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悛悛:小心谦恭,诚谨忠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而秦武阳奉地图,以次进 |
B.用善骑射,杀首虏多/焉用亡郑以陪邻 |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D.百姓闻之,无 老壮皆为垂涕/事无 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功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旧指侍从左右、供差遣的人 |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②亡郑而有益于君③晋,何厌之有④以其无礼于晋
⑤是寡人之过也⑥许君焦、瑕
A.①/②⑥/③④/⑤ | B.①⑤/②④/③/⑥ |
C.①⑥/③④/②/⑤ | D.①⑥/②④/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玄少为县功曹。时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陈从事,穷案其奸。景壮玄意,署而遣之。玄到,悉收昌宾客,具考臧罪。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厚,冀为驰檄救之。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昌坐槛车征叫,玄由是著名。
举孝廉,补洛阳左尉。时梁不疑为河南尹,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后四迁为齐相,坐事为城旦②。刑竟,征,再迁上谷太守,又为汉阳太守。时上部令皇甫祯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一境皆震。郡人姜岐,守道隐居,名闻西州。玄召以为吏。称疾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逼致之,曰:“岐若不至,趣嫁其母。”益固争不能得,遽晓譬岐。岐坚卧不起。郡内士大夫亦竞往谏,玄乃止。时多以为讥。后谢病免,复公车征为司徒长史,拜将作大匠。
灵帝初,征入为河南尹,转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迁司空,转司徒。素与南阳太守陈球有隙,及在公位,而荐球为廷尉。玄以国家方弱,自度力无所用,乃称疾上疏,引众灾以自劾。遂策罢。岁余,拜尚书令。时太中大夫盖升与帝有旧恩,前为南阳太守,臧数亿以上。玄奏免升禁锢,没入财贿。帝不从,而迁升侍中。玄托病免,拜光禄大夫。光和元年,迁太尉。数月,复以疾罢,拜太中大夫,就医里舍。
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嗔目呼日:“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散,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玄以光和六年卒,时年七十五。
(选自《梁书》)
注释:①征:指押解犯人进京。②城旦:刑法名,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案其奸案:查究 |
B.趣嫁其母趣:通“促”,赶快,急促 |
C.复以疾罢疾:痛恨 |
D.悉收昌宾客收:抓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 |
B.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 |
C.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 |
D.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桥玄追究陈相羊昌的罪行,大将军梁冀急发檄文救羊昌,周景也顺从梁冀欲召回桥玄,但桥玄不为所动,且追查羊昌更急,最后用囚车将羊昌押解进京。 |
B.郡人姜歧,守道隐居,名声很大。桥玄召他为吏,姜歧称病不去,惹得桥玄生气,威胁要让他的母亲改嫁,郡内士大夫争相劝谏,桥玄才停做这件事。 |
C.桥玄位列公位时,推荐与自己素有矛盾的南阳太守陈球做廷尉,又奏请皇帝免去与皇帝有旧恩的太中大夫盖升之职并将其关押起来,皇帝没有同意。 |
D.桥玄10岁的小儿子被人劫持,绑匪索要财物,桥玄不许,并催促已包围劫匪的士兵发起进攻,自己儿子遂被杀死。但从此劫持人质的事件再也没有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以国家方弱,自度力无所用,乃称疾上疏,引众灾以自劾。
(2)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元帝践祚,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① ,甚有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②音乐。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③高于匡衡,可相国也。”于是上嘿然而笑。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丹免冠 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上以为然,意乃解。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上因纳,丹嘘唏而起。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节选自《汉书·史丹传》)
【注】 ①骖乘:陪乘。②留好:留意,爱好。③陈惠、李微:当时宫中的音乐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帝践祚践祚:登上皇位 |
B.臣窃戒属毋涕泣戒:戒备 |
C.上寝疾寝疾:卧病 |
D.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愍:哀怜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 |
B.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 |
C.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 |
D.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
(2)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佑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 知:主管 |
B.夏人寇边寇:侵犯 |
C.宜赐元吴诏,使之审处审:仔细 |
D.谍告夏人将压境谍:侦察人员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
B.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
C.王安石弛/铜禁奸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
D.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吴打算谋反,为了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他故意用文辞轻慢的书信给朝廷。张方平识破其阴谋,反对草率用兵,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
B.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日,他又让城门三天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
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5分)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