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为生态浮床示意图,表中所示为建立生态浮床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变化,回答问题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 ,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 。
(2)浮床植物能否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为什么? , 。
(3)浮床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其原因是 。
(4)生态浮床系统处理污水具有 优势(至少答出两点)。同时浮床还可以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5)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在 等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运动能力很弱的底栖动物可用 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由下表可知建立生态浮床之后,底栖动物的丰富度 。
对照区与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组成 |
||
门类 |
对照区 |
试验区 |
种类数 |
种类数 |
|
多毛类 |
5 |
5 |
甲壳类 |
2 |
4 |
腹足类 |
0 |
1 |
总计 |
7 |
10 |
研究人员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探究猪bmp15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该工程技术基本流程如下图(EGFP基因控制合成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过程②表示表达载体2成功导入各组织细胞)。请回答:
(1)过程①中,需利用限制酶处理表达载体1。
(2)过程②中,常采用技术将表达载体2成功导入受体细胞。
(3)培养受体细胞时,通常需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以防污染。
(4)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取上述猪肌肉细胞的(mRNA/DNA),利用标记的EGFP基因作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可进一步探究猪bmp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原因。
(5)据实验结果推测,猪bmp15基因在细胞特异性表达。
研究人员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探究单侧光下水稻根生长特性。
第一步:取黑暗条件下培养的水稻种子(如图A)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放在水稻培养液中,乙组放在添加50mo1·L-1CaCl2的水稻培养液中,同时用适宜强度的单侧光照射两组水稻根尖,培养24h后,依图B所示分别侧量甲、乙两组种子根弯曲角 度。
第二步:分别剪取甲、乙两组种子根尖4mm,用刀片将根尖均匀纵切成向光侧和背光侧两部分,随后测量这两部分的生长素含量。实验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
(1)比较图A,B可知,水稻根具有弯曲生长特性。
(2)据表分析,该浓度CaCl2促进了生长素从根尖侧向侧运输,从而(增强/减弱/不影响)水稻根的上述生长特性。
(3)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浓度CaCl2对水稻根的上述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增设实验组进行实验,总的结果如图。
①实验增设了Ca Cl2浓度为mol/L的实验组。
②实验结果表明,Ca Cl2对水稻根的上述生长特性的影响具有性。
人类I型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由于抑癌基因NF1突变导致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而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下图是一个I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图。请回答:
(1)抑癌基因NF1位于(常/X)染色体。
(2)研究者认为,NF1基因突变最可能为显性突变。理由是从家系图看出,该遗传病呈现遗传特点。若进一步选择多个患病家系进行调查,发现有双亲而子代出现,则该观点成立。
(3)抑癌基因NF1控制合成一种神经纤维蛋白,研究者测定III,体内该异常神经纤维蛋白的氨基酸顺序,并与正常蛋白比较,结果如下表。研究得知,基因NF1中一对碱基对替换导致突变,结合表中结果推侧,即该基因模板链的碱基替换为碱基。该NFI突变直接导致合成的异常神经纤维蛋白出现截短,从而无法阻止细胞,最终引起I型神经纤维瘤病。
(注;1.异常神经纤维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到天冬酞胺结束,其余未显示出的氨基酸序
列两者相同。2.谷氨酰胺的密码子为:CAA,CAG;终止密码为:UAA,UGA,UAG。)
白及是一种珍稀的野生药用植物。研究人员分别在晴天和阴天条件下测量白及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即气孔开放程度),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据图分析,8:00-14:00时,白及净光合速率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进而影响了(C3/C5)化合物的合成。
(2)在阴天条件下,14:00-16:00时,白及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不是)C02浓度。
(3)依据实验结果推测,白及更适应生活在(强光/弱光)条件。
(4)研究人员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PEG(一种大分子化合物,常用于模拟建立干早条件)以探究干早条件对白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一段时间后测量白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结果如下表。
①培养液中添加PEG的目的是影响白及根细胞。
②据表分析,干早导致白及反应减弱,从而影响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12分) 解磷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磷,可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下图是从湖泊污泥中筛选解磷微生物的过程示意图,下表是分离纯化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的成分主要有牛肉膏、蛋白胨、NaCl及无菌卵黄液,其中主要提供有机磷。从土壤中富集解磷微生物时,应选用(固体、液体)培养基。
(2)在倒平板前,应对玻璃器皿和培养基灭菌,灭菌方法是。配制成l0-1浓度稀释液时,用无菌移液管从富集液的上清液中吸取1mL,移入盛有mL无菌水的试管中,并依次配制10-2~10-10的梯度稀释液。
(3)过程②、③为菌种分离纯化的过程,接种方法分别为、。
(4)分析菌种的分离纯化结果,应选择为_____号菌落进行扩大生产,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