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对比阅读《春》和《济南的冬天》,完成后面问题。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老舍《济南的冬天》
请给甲、乙两个文段各拟一个小标题(字数不多于5个字)
【甲】                                【乙】                    
甲、乙两个文段都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景物?请分别具体列出它们的写景顺序?
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它们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上一道银边。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请结合原文,谈谈“妙”在哪些地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①过去在部队时,有一位前辈作家,请吃饭时钱不够了,就把手表押上,也要让大家吃得尽兴。当时手表是贵重物件,找对象的“三转一响“之一。这是有面子的事。

②有一次跟团旅游被关在一个景区,导游伙同景区商场的经理,非让我们买东西不可,可是东西又不好又贵,大家都不肯买。现场气氛僵持不下,表面的和气快维持不住了。商场经理背后的大门紧闭,没有人能飞出去。终于团里一个有钱的游客,说她要买这买那,她其实什么都不缺,但显然是为了给大伙解围,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也是有面子的事。

③我们中国人,大多注意面子,血气方刚有之,一掷千金有之。面子固然重要,然而里子方面,有时却注意不够。我认为: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④康红雷导演跟我说过一件事:拍《青衣》剧组解散之后,演员各奔东西,潘虹老师的房间里,她穿过的戏服全部自费干洗后,整洁地挂在房间里。她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⑤我还认识一个摄影助理,他说有一次拍周润发的广告,那时周润发的名气如日中天,男人们都想在现实生活中学他燃烧美元点烟的镜头。所以现场他被团团围住,纷纷让他签名。摄影助理实在小得放在哪里都是透明的,没有半个人注意到他。他只是站在一边默默看着,默默工作,直到所有的拍摄工作全部结束。周润发却主动向他走了过来,与他拍了合影。这也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郊区开青年作家的会议,结束时许多代表陆续走了。宾馆服务员问我,你们真的是作家吗?我说是。她说为什么客房里的公物一点都不爱惜,摔坏了玻璃杯也不赔,还用床单擦鞋。而且打了长途电话不付费,查到房间说人早走了。我听了无言以对。再如有些美女在外面绝对光鲜靓丽,但是住的地方有可能脏乱到下不去脚。或者,私下里张口就是瞎话,颇为不堪。这些不是里子差,是压根儿就没里子。

⑦名人也罢,普通人也罢,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时都要展现我们的面子和里子。过分追求鲜衣怒马、锦上添花、煊赫恭敬,不但容易丧失意志、流于平庸浅薄,弄不好还会丢人破财、触犯法律。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认真充实美化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恒久不衰的尊重和认可,支撑起真正的面子。

⑧最近买过两件衣服,我都是一眼看中了里子才喜欢的。而以往买衣服首先当然看样式然后是质地,最后是手工和细节,但这两件衣服的里子都十分惊艳。看不到的地方尚且如此精致,看得到的地方大体可以放心了吧!

⑨做人也一样,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2月20日)

(1)说一说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谈谈你对“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这句话的理解。

(3)④~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论证思路。

(5)根据本文的观点,说一说以下三则材料,哪一则不能论证这一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女生谢仁慈,在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但她没有因为残疾失去生活的信心。而是读更多的书,去远方旅行,抽出时间健身,积极踊跃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她成绩优异,努力用自己的方式为残障人士发声。她甚至大胆露出假肢,穿上短裤和短裙,展示自己的美丽。

【材料二】魏征非常有胆识谋略,善于劝谏皇帝收回不合理的主意,经常不顾皇上的面子直言相谏。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远远地望见魏征前来,急忙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竟然闷死在皇上怀中。

【材料三】张某,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他既不注重提高演技,也不注重提升个人修养,而是追求生活享受,喜欢结交朋友玩乐,开豪华跑车,经常出入高档消费娱乐场所。后因感情问题与他人发生冲突,打人致伤被开除。又因先后两次吸毒甚至容留他人吸毒被批捕、判刑。虽然他出演了一些影视剧中的角色,并小有名气,但最终梦断高墙。

植物在早晨冒汗

①春末、夏日、秋初的清晨,正是气候潮湿、天气凉爽、空气清新的时刻,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许多植物,如栎树、苦楝树、黄果树等高大乔木,水稻、高粱、玉米等禾本农作物,西红柿、辣椒等蔬莱,滴水观音等观赏性植物,它们均“怕热”,从叶尖或叶缘淌下一滴滴“汗珠”来。这些“汗珠”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犹如夏夜里的群星。植物“挥汗如雨”,第一滴“汗珠”从叶子上掉下后,叶尖马上又形成第二滴“汗珠”,体积再逐渐增大、掉落,然后第三滴“汗珠”、第四滴“汗珠”,滴滴答答掉个不停。

②许多人会问:这难道不是露珠吗?其实不然,露珠是指凝集在地面及地上物体表面的水珠,通常在睛朗少风的夜晚出现。而那些植物,冒出来的“汗珠”掉落后,马上又会冒出新的“汗珠”,如此反复,显然不是露珠。况且,露珠的水滴很小,一般覆盖于整张叶片的表面,也不会从叶尖滴落。很明显,我们见到的水滴就是从植物体内流出来的“汗珠”。

③科学家为此做了实验,发现这些“汗珠”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就跟人类的汗水一样。那么,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反其道而行之,如此“怕热”而“汗如雨下”呢?

④原来,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是需要排出体外的。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大量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所以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的“汗水”。可到了晚上,气孔“打烊”,全部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地吸水。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叶尖、叶缘上的“水孔”就成了它们的“闸口”。

⑤植物生理学上,科学家们把植物“出汗”称为“吐水”。植物“吐水”越多,吸收的水分和养分就越多,根系也就越发达。这说明,吐水是植物健壮的标志,是农作物高产和树木繁茂的基础。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吐”出一百五十滴左右的水。被移栽不久的农作物,如果开始“吐水”了,就说明它们已经成活了。

⑥说来也奇怪,许多植物的“汗水”里竟然含有特定物质。如白桦、棕榈树含糖,一般通过“排汗”的方式来排出,这些“汗水”香甜味美,早在远古时就被人们用来酿酒、熬糖。

⑦此外,植物的“汗水”还有利于自身繁衍。有些植物的“香汗”芳香袭人,常引诱某些昆虫前来传粉。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如小麦的“汗水”对马铃著晚疫病就有预防作用,所以马铃薯可以种在刚收割完小麦的土地上;而在向日葵旁种豌豆,则会两败俱伤……

⑧另外,人们还利用植物的“汗水”为病人服务。如松树的挥发性分泌物可治疗肺结核;五味子对减轻人的疲劳、增强视力、养脾安神等有一定功效;云杉、白桦、椴树的叶片有杀伤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7期)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怕热”而“汗如雨下”。

(2)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④⑤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说说理由。

(4)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少年的月夜

①“五一”小长假,妈妈带乐乐到农村看望奶奶。对六岁的乐乐来说,邻居家九岁的阿保就像他的闰土哥。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觍着脸哼唧:“妈妈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贱兮兮的童声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知道撒娇是会被别人笑话的,但他乐意,谁管得着。

②阿保穿着件白背心,趿拉着一双满是黑泥的拖鞋,头发很长很乱,都直立着。最初,他用审视的、提防的眼神看着乐乐。这年月,即使农村的孩子,也都在学校学会了普通话,他弄懂了乐乐的语言后,开始跟乐乐一起玩积木。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的小火车轨道。乐乐瞪着畾亮的小眼睛喊道:“我以为你是穷孩子呢!”妈妈赶紧制止他并不安地看着阿保,但阿保没有说话。

③乐乐瞅个空子,央求阿保带他去追后院的鸡鸭,阿保灵敏得像个猴子,老母鸡看见他都吓得发着抖蹲下来。院中的老杨树上,住着一只松鼠,阿保爬到树杈上去抓,乐乐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这时他看到树下有个猪圈,那头耳朵遮着眼皮的花猪不时瞥他们一眼,还看到墙角一个露天的粪池被雨淋得快满了,他真担心阿保哥会不小心掉到粪池里。最后松鼠逃到树梢去了,阿保从树上下来,带乐乐去二楼淘他的玩具箱。

④楼梯是用铁焊的,看上去很陡,但是站到二楼阳台上就能够到树上的橘子。阿保的奶奶喊他吃饭,一碗很黑的肉,是昨天没吃完的,奶奶也不舍得吃,一顿赶着一顿给阿保留着。乐乐说:“我妈妈说吃剩饭对身体不好,容易得癌症。”妈妈过来喊乐乐回家吃饭,用湿纸巾给他擦去满手的灰尘,顺便问阿保的成绩好不好。阿保奶奶抱怨道:“阿保脑子笨,我和他爷爷又不能辅导,他回回都考不好。”阿保似乎没听到奶奶的话,他只是看着乐乐手上来回滑过的湿纸巾,半天回过神。

⑤夜晚,孩子们消停下来,老年人不允许过早开灯,他们只好坐在门前的水泥台阶上聊有趣的事。阿保告诉乐乐,上学要步行三里路,路两边都是稻田,一汪一汪的水里面有很多青蛙。他随身带一个打火机,有时候会偷偷点燃路边的野草,有时还会挖田里的泥巴捏小人,沟里的水不深,但是掉下去可很难上来,沟的尽头是用来浇地的水井。这些让乐乐听得入了迷,抬头望见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照着小院对面那片亮洼洼的莱畦。乐乐说:“农村的月亮可真干净,跟刚洗完的脸一样!”阿保问:“城里没有月亮吗?”乐乐说:“城里的月亮容易和路灯弄混。”阿保就想:那得多大的路灯啊!要是每一盏路灯都跟月亮一样大,那该多神奇呢!对了,妈妈爸爸肯定每天都能看到那么大的月亮。

⑥明天小长假就结束了,这是最后的月夜。乐乐像跟妈妈撒娇一样倚着阿保的肩膀,明天的分别让他有些伤感。这时奶奶出来吓唬他:“你爸妈说明天把你放这里,让你每天和阿保哥哥一起上学。”乐乐一脸恼怒:“我才不要当留守儿童!”说完他回头问阿保:“哥哥你是留守儿童吗?你妈妈呢?”阿保又沉默了一会儿,告诉乐乐,妈妈和爸爸都去上海给他挣钱去了,爸妈很爱他,所以要挣很多钱将来好送他出国读书,爸妈还答应他下次回来给他买个平板电脑。“可是妈妈说,平板电脑对眼睛不好!”乐乐一本正经地说。

⑦阿保抬头望向天空,不知什么时候,丝丝缕缕的几片薄云遮住了月亮,月夜似乎暗了下来。而乐乐却感到耳边蛐蛐儿的鸣唱越来越响,青蛙也跟着伴奏。台阶上的两个孩子都不肯回屋,他们望着天空,各自想着心里的月亮。

(选自金羊网,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舰着脸哼唧:“妈妈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贱兮兮的童声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知道撒娇是会被别人笑话的,但他乐意,谁管得着。

(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曼、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的小火车轨道”?

(4)说说文中第⑦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细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让这些留守孩子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材料二】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一系列问题。

读过选文和链接材料,面对阿保的父母,你想说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杂文这一体裁,属于散文一类,古已有之,历代文学大家的名篇佳构,至今仍被亿万人诵读,并从中获得启迪。然而,不知自何时起,杂文却变得名声不佳,被一些人称作“发牢骚”“骂文”,许多作者因文惹祸,以致令人谈“杂”色变。

杂文之所以背负如此“恶名”,大概是因其体裁使然。从古至今,可以归于杂文名下的文章,或是委婉含蓄地讽喻劝诫,或是慷慨激昂地指斥弊端,总之皆具有批评或批判性。而幽默讽刺、嬉笑怒骂,又是许多优秀杂文所具有的特点。若仅是涉及人生世态,或陈腐观念,人们倒是可以读后付之一笑;若是针砭时弊,抑或矛头明显有所指,就会有人为之动怒,为之生恨。这些动怒生恨者,有的找作者的麻烦,赠他一双可以磨练脚掌的小鞋,或赐他一条冷板凳,让他一直坐到光荣退休;有的则会立规设禁,令“匕首投枪”统统入库,读者能看到的,也就只剩下浮皮挠痒的“老头乐”。

其实,从古至今,杂文虽为某些人所不喜,却一直是颇受大众欢迎的文学样式。其原因有二:

若论“文艺为人民服务”,杂文这一体裁堪称最为直接。它虽不像小说那样,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但它可以对种种社会弊端、种种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腐观念、黑暗势力,给予深刻地揭示和有力地批判。优秀的杂文家,无不时时关心人民疾苦、倾听民声,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对于杂文家个体而言,他的声音是微弱的,但作为一个群体,则如同由千百人共同上演的多声部大合唱,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而诸多杂文汇集起来,则可以对种种社会痫疾起到聚焦的作用,令人警醒,促人反思,同时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不同时期的杂文汇集起来,则可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反映出社会的变革。

若论“传递正能量”,杂文更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体裁之一。人们通常认为,基调为讴歌一类的文艺作品才是传递正能量,才是“主旋律”,而杂文则着力于批判假恶丑,是在向读者传递“负能量”。其实,前者是通过讴歌颂扬人与事,引导人们应该这么做,后者是揭露批判错误的事物或丑恶现象,警示人们不应该这么做。批判是对歌颂所缺乏的功能起补充的作用。批评如镜子,能使人照见自己脸上的污点而思洗涤。杂文正是这样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助人识美丑,知善恶,使良知未泯者积极疗病祛疾。有思想、有识见的杂文佳作,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于真假美丑善恶的识别能力。这,难道不是传递正能量?

(题目《杂文与“正能量”》,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这篇文章认为杂文与散文是什么关系?“谈‘杂’色变”,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中“赐他一条冷板凳”,“令‘匕首投枪’统统入库……”这些话用的都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其中“令‘匕首投枪’统统入库”指的是什么?

(3)“其实,从古至今,杂文虽为某些人所不喜,却一直是颇受大众欢迎的文学样式。”对这句话中“某些人”与“大众”的含义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某些人”指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大众”指普通的老百姓。

B.“某些人”指当官的,“大众”指文化程度较低的人。

C.“某些人”指有一定权势而又行为不端的人,“大众”指人民群众。

D.“某些人”指贪官污吏,“大众”指少部分有文化的群众。

(4)请用最简练的话写出“杂文颇受大众欢迎”的两个原因。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具有鲜明杂文语言色彩的一句是 C 

A.牛:我像一个不多言不多语的老好人,始终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B.羊:我们是温顺、友好的代名词,也有人评价我们不思反抗。

C.鸡:能随得主人一起升天,我们的经验是高声汇报“个个大”。

D.鼠:我们特有的外形和习性,导致了和鼠相关的成语多为贬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自由飞翔,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至今,不少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龙作为装饰,人们把它雕在房椽上、桥梁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剑上。节日里或庆典上,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也被称作“望子成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带有“龙”字的词语,都表示赞颂或祝福。“古老的东方有﹣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在世代咏唱。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1)请你为文章加上标题。

(2)文中所写的“中华第一龙”是从哪里发掘出来的?请你用最简练的词语说明它的特点。

(3)请你写出我们祖先在自己的图腾龙的身上寄托着怎样的希望。(不超过10个字)

(4)第5自然段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龙在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在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