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春》(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词可以叠用,能加重语气,加深语意,并且还有不同的叠用格式,请在第①节中找出两种不同格式的叠词例子。(各写出至少一个具体叠词)
第②节描写上很有层次,请找出语段中表现层次井然(描写顺序)的三个词语。
下面是对第②节的评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从视觉、听觉、触觉角度写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
B.这节的描写,色味俱全,虚实结合,动静相配,高低映衬,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 |
C.这节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春花的美丽。 |
D.这节表达方式多样,描写角度别致,多种感官并用,写出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愉悦。 |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这两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中“敬业”中的“敬”的意思是?(用选文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第2段中列举的四个理由是为了论述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你的理解和积累,试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不少于3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业”在课文中指“职业”,也指从事一件事情,结合你的身份用自己的话谈谈应该怎样对待“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杜甫“很忙”,经典“很受伤”
文/陆尚
①近日,“诗圣”杜甫突然“很忙”,在网络蹿红,然而他被广大网友热烈追捧的缘由却并非他的千古名句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是无数在微博和帖子上疯传的关于他的五花八门的涂鸦图片。今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还在筹划之际,杜甫却以此种方式先火了起来,对此我们不知该感到欣慰还是忧虑。
②其实,伴随着杜甫画像涂鸦事件的逐步升级、愈演愈烈,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也是纷纷扬扬、争论不休。力挺者以为,这个现象引起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涂鸦是对于画像的“再创作”,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好的作用,也体现了一种童心和童趣,应该呵护。批评者则不以为然,认为网友创作时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要尊重传统文化,而对文化的恶搞,对人物的穿越,则反映了当前一个时代的浮躁。对于网友的这种近乎于疯狂的涂鸦游戏,笔者亦是深感忧心。减压、增强创造力、保持童心童趣,似乎并不能成为其名正言顺地对诗坛巨匠的画像进行恶搞涂鸦甚至丑化的借口,更何况对于杜工部画像的“再创作”早已超越了学生群体调皮捣蛋的涂涂画画,而成为网络上的集体狂欢行为,一些图片也远远突破了能被接受的尺度,更有甚者,则重新编排了诗人生平,称其“插画模特”。也难怪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其新浪官方微博转了一组“杜甫很忙”的涂鸦图,并配上韩愈的《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表达不满之情。
③据悉,网上传播的“杜甫很忙”的涂鸦是以高二《语文》人教版上的杜甫《登高》一诗的配图为原图进行“创作”的。这幅由蒋兆和创作的《杜甫像》中,大诗人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着风略抬起头,面带忧郁,尽显其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而在网友们的笔下,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子美忧国忧民的形象被彻底颠覆了,不但被“穿越”到现代骑自行车、打篮球、打CF实战游戏,在电脑上写诗、在路边摆摊卖西瓜,甚至还变身为火影忍者、骑着扫帚的哈利·波特……可谓极尽想象之能事。有网友开玩笑说,“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快脱销了”,人们对于涂鸦游戏的热衷由此可见一斑。
④实际上,遭遇恶搞的又岂止杜甫一人,此前李白、辛弃疾、雷锋等文化名人和精神偶像都曾成为网友们消遣的对象,被极度娱乐化和消费,引发猛烈的网络集体热潮和集体围观。曾几何时,网络恶搞已成了一种被人们所“习以为常”的怪现象。而对此,甚至有人声称:没被涂鸦过,就不算是“大家”,“娱乐一下大众,无伤大雅”。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在这些“娱乐”事件中,“大家”和“偶像们”俨然成了一个娱乐大众的玩偶,以及被恶搞和释放压力的对象,在其形象、尊严和声望被狠狠地丢到了一边的同时,其身上具有的强劲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力量也被无情地消解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⑤应该说,文化名人和精神偶像们为我们灿烂、丰富而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传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身上也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力量。随便对如此重量级的文化大家进行涂鸦、恶搞、丑化也就反映出了一些人对于文化的淡漠、精神的缺失与素养的不足。对于文化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对于为我们文化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名垂青史的个人更要心生敬重和感恩,因之,又岂能将他们作为娱乐大众的对象呢?笔者希望给为我们创作和留下了很多美妙篇章和诗歌的大诗人杜甫多一些敬意,少一些亵渎吧!让“诗圣”从此种不堪的“忙碌”中脱离出来,歇一歇脚,不要让过度的娱乐将其消费殆尽、使其形象破损!请尊重我们的先人和文化。针对杜甫画像涂鸦事件,作者提出的中心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小节中作者为什么要具体描写蒋兆和创作的《杜甫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小节在全文的论证思路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围绕“杜甫画像涂鸦事件”的各方观点,没有在本文中被提及的一项是()
A.涂鸦事件引起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对于画像的“再创作”体现童心和童趣,应该呵护。 |
B.杜甫草堂博物馆也借用一组同名的涂鸦图,并配上韩愈的《调张籍》一诗,表达不满之情。 |
C.涂鸦者纯粹是为了谋求看客眼球,这是某些网站的一种营销策略而已,不必大惊小怪。 |
D.恶搞是一种正常现象,没被涂鸦过,就不算是“大家”,“娱乐一下大众,无伤大雅”。 |
阅读《汽笛·布鞋·红腰带》,完成后面的题目。
荷塘晨色
史荣东
①荷花是古人常以吟诵的花卉,如“荷钱浮翠点前溪,梅雨日长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尚得残荷听雨声”;“菡萏香消翠叶残”等佳句。江南人对荷花更是情有独钟,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荷花生日,男男女女划桨摇棹,玩荷赏莲,十分雅致有趣。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他笔下月倩荷香所牵动,那月色斑驳,荷塘清丽的意境在风过处煞是迷人醉人,然而,我赞许的却是荷塘晨色,荷塘晨色似乎每一天每一处无不呈现勃勃生机。
②儿时的我是调皮的孩子,每天天一亮,扛着鱼网提着鱼桶到不远的荷塘捉鱼。清晨荷塘是幽静的,碧清碧清的水塘边,一垄翠竹掩住几间草舍,只有牛犊在晨曦下欢愉地踢着蹄子摇晃着尾巴;荷塘内荷叶刚冒出水面,像一枚枚翠绿的玉璧飘浮着,蜻蜒颤动着薄翼忽上忽下在新叶上打转;小鱼儿在荷叶底下划鳍摇尾地戏逗着。正当我猫着身子,聚精会神用网捞鱼时,“哞”的一声牛鸣,小鱼儿一惊尾巴一翻钻到水底去了。我顿时来了火,回身一把死死地揪住了牛犊尾巴,小牛也来了火,一回头用尖角向我顶来,我一吓手一松“扑通”仰面跌落进水塘中,连呛了好几口水。待我爬起来一看,只见池塘内老牛洋洋自得地抖动一下耳朵,悠然地眯缝起眼睛……太阳从荷塘内爬了起来,亮丽了树丛中鸟声,亮丽了荷塘清风,亮丽了水中小鱼儿。
③玄武湖是个荷花绽开的天地,一望无际的荷时密密匝匝连成一片,荷花含苞欲放撒落在碧叶之间,嫣然俏丽。露珠在朝辉下闪烁,滚动在如盘的荷叶上,A.青蛙在叶子上昂首挺胸,像得胜的将军鸣叫着。我与战友划船掀开荷叶,那青蛙顿时成了惊弓之鸟,腿一伸“扑通”钻到水底去了,那矫健而优美的身形,为荷塘带来了灵气。一阵风掀动荷叶,晨曦中我与战友都裹在清香荷风之中,涌动起无穷的向往……
④西子湖畔的荷花更是别样娇红,亭亭玉立的菡萏更显示醉人风采,荷叶像一把把伞似地撑出湖面,挡住了我与女友,船在花叶间穿行,自有一番情趣。女友的秀眸被荷花映红了,也溢出荷花的芳香。船儿在并蒂莲停下,她伸手把并蒂莲拉到胸前,闭合起长长的睫毛祈祷起来。晨曦下的她更是醉人,船儿一动,“拍、拍、拍”飞起了一对鸳鸯,荷塘腾起一片盎然生机。
⑤南北湖的荷塘晨色是另一番景色,万顷荷塘再也不见叶浪花海,叶儿衰老了,往昔的摇曳不见了,花儿一瓣瓣随风飘落,再也没有别样娇红的风韵。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红楼梦》中贾宝玉作的《芙蓉诔》“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时,无奈地叹息起来。一阵清风过来,掀开了残叶,一枝枝青菱菱的莲蓬挺拔在晨霞之间,于是,眼前一亮,一个有趣味的话题扑打心头:一个人有天真灿烂的童年,有英姿勃发的青年,有奋发上进的壮年,有秋收如金的中年,当然,也少不了日近黄昏的暮年。有的人看上去很壮烈,像升天的爆竹,落下来粉身成灰。可荷塘中荷花并不是这样性格,就连暮年都拥有秋实的莲蓬,粉糯甘甜的白藕,所以荷塘永远是朝气满池的。
⑥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得到世人称颂,也成为仁人雅士笔下常客,历代佳作不计其数。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要编纂、出版《中国诗书画荷花大全》辞书,我亦即兴而作《踏莎行·咏荷》,其词是:
卿出污泥,携霞拽雾。盈盈秀态临风舞,
碧盘手执步婀娜,怕甚萍涨断归路?
月白婷婷,翩翩如许。高洁那怕风姨妨,
红衣脱尽鹬鹚惊,芳心却傲风霜浦!
⑦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命脉的延伸,也是绿色家园不可抹去的情结。是水足绿色家园的眼睛,而池中的荷花无疑是清灵眸子了,而荷花也成了现代社会的典雅与时尚。上海几乎所有的公园(甚至有品味的居住小区)都有水池,池中种有荷花,就连我居住的小区附近小不丁的内江公园、迎春公园、松鹤公园也有荷香四溢之景。
⑧B.春被燕子衔去,夏被风姨虏去,秋被大雁捎去,隆冬的荷塘一片肃杀,料峭沧沦。我在池边徘徊,叹息着荷仙殒落。忽而,只见池塘中几枝枯叶瘦骨在朝辉中坦然自若,洋溢着别样风采。我突然感悟到,荷仙并未殒落,而是用另一种姿态活着,你看,枯枝瘦骨中昂藏几多风致!
⑨我思索着人生:人的一生不能一直是朝霞满池的,人生的旅途也会有骤雨打新荷,霜风凋碧叶,也会有冰、霜、雷、电的时候,只要像荷花那样不管面临怎样处境,都能笑捋须髯对冷月,不恋新荷逗俏,不恋窈窕含芳,不恋云羡霞慕,胸怀一池正气,在霜天寥廓中也应是以铮铮的钢骨迎风屹立,去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文章开头引用了一些歌咏荷花的诗句,并提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写了四个荷塘的晨色。请阅读②—⑤段,摘录文中有关语句填写下面表格。
对荷塘的描写 |
“我”的心情 |
|
家乡的荷塘 |
碧清碧清的水塘,荷叶刚冒出水面,像一枚枚翠绿的玉璧飘浮着。 |
为牛吓跑小鱼而发火,被牛顶入荷塘而尴尬。 |
玄武湖 |
||
西子湖 |
||
南北湖 |
最后一段有何深刻含义?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共16分)
(1)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2)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
(3)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4)“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5)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会上的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你被拉下多大差距,谁也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6)“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作者齐夫,原文有改动)请在下列段落序号间用“//”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1)(2)(3)(4)(5)(6)
中心论点:第1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说说它在文段中的作用。
根据你对第5段中“体育竞赛如此,各行各业都应该如此”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礼物(共15分)
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冬天的一个傍晚,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a(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激动:“谢谢您了。”
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过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A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着菜篮子。
“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还有,”老人c(略带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B
C文中的礼物具体指什么?围绕这一“礼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4分。
“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A.B.C处的哪一处?为什么?4分
文中A.B.c三处加括号的词语,选择一处并做赏析。回答下面问题。3分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