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黄山夜月
曾 臻
少有人谈及黄山的夜月。奇松可留影,怪石可留影,云海可留影,日出可留影,夕照可留影,惟有夜月难以留影。
听说过西湖的月色、秦淮河的月色、二泉的月色,却不曾听说过黄山的月色。水面的月,跳跃,耀眼。山间的月,含蓄,幽静。
邂逅黄山月,要近农历十五,要有一个晴好的晚上,要有澄明的心境……导游说,上黄山能否看到云海得看缘分。是的,能看到怎样的黄山得看缘分,有人邂逅了黄山的云雾,有人记住了梦笔生花,有人爱那迎客松,而我邂逅了黄山月。
黄山半山腰入夜是阴冷的,山脚下是初夏的天气,半山的气候却是初春。晚霞敛尽了余晖,山色如墨,湿冷的山风飒飒地在林间穿行。游客或已下山,或已躲入温暖的旅馆里,鸟也已归巢,这时农历十三将圆未圆的明月朗朗地照着。
走在那连路灯也没有的石路上,松柏暗影森森,再走几步,竟看到了宝石蓝的夜空。路两旁的树还没长出叶子来,细长的枝条向夜空舒展着,一点半吐的嫩芽都没有,却缀着点点晶莹的星星。对面山峰上的月亮像一面寒光四射的镜子,把树影斜照在石径上。横着疏疏的影儿的石径像雪白宣纸上的写意水墨画。空气是莹洁的,人走在这样的月光里似乎也要变得玲珑通透。月光越来越明澈,地面黑白也越来越鲜明。路边的树林中偶有一棵木兰,花朵被月光照得皎洁如雪,映在地面的花影轮廓清晰。最初是惊喜的,心慢慢被这月光浸润了,不再说什么话,只由着手机里的钢琴曲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再走到傍晚看群山夕照的地方,风物已迥异。那夕阳里带着醉颜的群山已洗尽了铅华,静穆着,苍青里泛着银蓝的光泽。脚下的大石在月光里像一块巨冰。躺下去,像躺在东山魁夷的画中。头顶是夜空,一半是清碧的,银月挂映;一半有微云,疏星闪烁。远远听到山谷里清音阵阵,女伴问:“那嗖嗖声是泉水声或是瀑布声吗?”“不,那是松涛。”倘若不是松涛,那定是山灵的低语。我们不再言语,只静静听着月下起伏的清响……
在月光里,我没有想起任何名家诗文,没有诗文形容过我见到的黄山月下的花影、山色。自己写下了四句诗:“霞散苍山冷,松深白石寒。无言花影落,生宣写木兰。”但我知道无人会解此诗,因为它记下的仅仅是我眼中瞬间的黄山,我邂逅的花影、山色、松涛,也许未曾被前人邂逅过,也许也将无人再次邂逅。只是,我邂逅的难于留影的黄山夜月,以独一无二的明暗、色泽、节奏,又实实在在地存在过。(选自2010年3月23日《潮州日报》)文章的开头写黄山的松、石、云及西湖、秦淮河、二泉的月,对写黄山的月有何作用?
作者说“能看到怎样的黄山得看缘分”,作者有了怎样的缘分?看到了什么样的黄山?
“空气是莹洁的,人走在这样的月光里似乎也要变得玲珑通透。”为什么人也会变得玲珑通透?请作简要分析。
情景交融是散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本文作者用生动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黄山月夜图”,在这幅美景图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亮常常是文人用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对象,请你从所积累的知识中,写出两句跟月亮有关的诗歌。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14分)
读书贵有疑
胡忠伟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读《孟子》中的一句“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再看朱熹的注释:“褐,贱者之服,宽博,宽大之衣。”他十分纳闷——因为生长在南方,偶见的“衣褐者”多是富贵之人。“名虽褐,而实则绒(细羊毛织品)也。”于是,他向老师质疑:“褐乃贵人之衣,胡云贱者之服?既云贱矣则当从约,短一尺省一尺购办之资,少一寸免一寸缝纫之力,胡不窄小其制反宽大其形,是何以故?”老师默然不答。再询,则顾左右而言他。李渔颇感失望,疑问数十年未解。直到远游塞外,才终于揭开谜底:原来塞外天寒地冻,牧民自织牛羊毛以为衣,皆粗而不密,其形似毯,所以“人人皆褐”。可是牧民为什么不知节约物力人力,一律穿那“宽则倍身,长复扫地”的“毯”式服呢?原来这种服装是日当蓝衫夜当被的,“日则披之服,是夜用以为衾,非宽不能周其身,非衣不能尽覆其足”。
这应是“学贵疑”的很好的事例了。读书做学问,难免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很赞赏提出疑问的精神,认为“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怕的不是有疑难,而是终日读书没有疑问——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是不会有进步的;书上说什么,不懂装懂,更是难有出息的。
有疑难就会想方设法去破疑释疑。学问学问,当然是既“学”且“问”的。“问”是钻研,是“学”的深化;只“学”不问,容易埋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昏庸里。“问”是知识长进的一种方式,无所谓“羞耻”之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惑而不从师,终为惑矣”。
惑能从师,固然是好事,但做学问终须自己动手动脑,才有所得,否则我们便与留声机无异了。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不能只当翻译家,而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就是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是谓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都是经验之谈。思考可以明智,可以捷才。更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有一个知识转化的问题在里头,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学问,才能集大成,成一家之言。
古人读书尚疑贵思,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中,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还未能了解的,思考与质疑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滞。那种食而不化,只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潇洒是潇洒,只怕未必能于学问有所长进。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6日).作者在文中具体阐述了怎样的观点?(2分)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3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作者以“读书贵有疑”为题目,不仅表明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启人心智。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质疑”的方法。(2分)
.作者认为:“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请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6分)
赶考
①儿子入初中,几经托人,才能够参加一场入学考试。我在考场外慢慢走着,消磨自己内心的疲倦和焦急。
②内心深处的记忆恍然就在这踱步中醒过来,针扎了似的。
③长途客车上,一个蓬头散发的女孩子枕在一个瘦削的中年人肩上,睡着了。那个中年人穿着一身布衣——不用问就知道是家境极其平常的农民。
④那个安然昏睡的女孩子就是十五岁的我,我依靠着的父亲要带我去离家几百里的城市参加一所中专学校的英语口试。
⑤一路上我都在昏睡,靠在父亲的肩上我睡得嘴角流出了口水。
⑥父亲带着我住在同村一位在这个城市里做了官的人家。在他家里,我第一次吃到了那样鲜美的牛肉面,第一次盖上了像一片轻柔的羽毛的缎子薄被。饭后我就去看书,只要一册课本在手,我就会忘了一切不自在,何况还有父亲在身边。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凡是去城里亲戚熟人家里吃饭,哪怕只是一个小时,我手里也拿着课本,课本是我去人家做客的一根拐杖,仿佛唯恐别人查证一个农民的孩子在城里的理由。课本是我在城里行走的证件。
⑦有课本在手,又有父亲陪着,我甚至记得他家阳台上,早晨总有灰色的鸽子跳上来,咕地叫。记得我拿一个小板凳坐在阳台上,仔细地望着那一片陌生而广大的城市。
⑧我隐隐听见了父亲和那位做官的同乡在说着口试时找熟人的话。
⑨一个多月后,坐在高一课堂里的我,突然得知自己确实并未被录取的消息。
⑩三年后,我终于如愿收到了当地一所比较有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亲戚邻人都来祝贺,那时候,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还很稀罕。客人走后,父亲光脚坐在院里的大石桌上,语气轻缓地叫我到跟前,要我给那年进城考试时寄居在他家的那位做官的同乡写封信,父亲吸着烟,说:“你就写……”他吐着烟,以他有限的初中文化水平字斟句酌,那从容斟酌字句时的幸福表情,我到现在都记得。
⑾夏天的夜晚,月光皎洁。阔大的月亮底下,从父亲舒缓的语声中,我仿佛看见了父亲那年和那位做官的同乡在夏夜谈话的情景。
⑿——踱步在考场外,我担忧儿子,想念父亲。
⒀至今,我没有听到父亲说过一句当供我读书的难处,我只记得父亲对躲在县中学一棵大树后面哭泣的我说,“憨着哩,考上了怎能不上呢?”我只记得布衣布鞋的父亲带我去遥远的城市赶考;我只记得每次离家去学校时带够了学费,临走时父亲往往又叫住我,人身上掏族出几张揉皱的角票再递到我手里,我惊讶地接过,欢天喜地跑了。
⒁岁月往前走,在一个路口,一个停留处,总是会梦醒似的发现当年不曾记得或竟然是毫不觉察父母的深恩。这样的发现总是让我惊心,我原是这样的无知。
⒂前行的路上,抚养儿子成长的路上,处处深藏着父亲母亲的深恩。父亲母亲当年将这样的恩情深深埋藏,让他们无知的女儿一次次碰触这人间的珍贵,收获这惊悚无言的感动。
⒃在考场中的儿子,何时能懂得我此时的心情呢,怕也要在二十多年后的某一个时刻吧。.这篇文章写了“儿子”的考试和“我”的考试,其中起过渡作用的两个自然段是和。(填序号)(2分)
.“我”借住在城里的同乡家里,记忆最深的两件事情是什么?(2分)
.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都与“那位做官的同乡”有关,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这一内容?从中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变化?(4分)
.文章最后几个自然段,作者两次提到“我”的“无知”,请说说作者感到无知的是什么。(2分)
.阅读文章第⑩段,说说“我”“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作者在言语之中流露出对儿子怎样的期望?(4分)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体会,对文题“赶考”作点简明扼要的注解。(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8题。(15分)。
低调人生的黑金
①像谦卑的庄稼,在七月的阳光里,低下深思熟虑的头颅,当我们讴歌丰收的幸福时刻,庄稼不语,它只是低调倒在镰刀的怀里,顺着汗水的脉络,走向粮仓,成为来年春天引爆大地的种子。这是低调的无声之美。
②像巍峨的高峰上沉默的松树,在大雪压顶的时候,凛冽的寒风狂野地掠过,那些秀于森林、笔直地企图凌云的枝干最先被折断,而那些低调弯曲的枝干却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积蓄着蓬勃的力量,不被寒风积雪所摧毁。这是低调的力量。
③像遥秋的篱笆墙里的菊花,风刀霜剑严相逼,万木凋零,只见一朵朵菊花握成铮铮的拳头,淡泊墙外的赞美,低调地把一层层霜抖进泥土里,磨炼骨肉,给那些被风霜蒙蔽双眼的人们以生活的信心。这是低调的魅力。
④万丈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看,进门忘记低头的人总是最先被碰伤;风光时得意忘形的人,走下舞台最容易摔跤;成功时忘记自警的人,最终跌倒在自己埋设的优势陷阱里;辉煌时放松进取的人,享受了短暂的掌声后,最后比谁都凄凉。
⑤低调,如同不起眼的煤,没有人会在意它被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所承受的重压,然而当它被有力的手臂掘出来后,它就点亮了黑夜!
⑥低调,如同脚下的门槛,我们习惯于仰视高处的门顶,漫不经心地迈过门槛,然而当生活遭遇不测的时候,最先抵挡洪流伤害的却是门槛!
⑦低调,如同丑陋的河蚌,坚硬粗糙的外壳经历了波浪的洗礼苦痛,最后孕育出的却是珍珠!在它久病河床苦苦经受煎熬之际,我们看不到它内心的抗争,然而凶险波浪退去,它却给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馈赠。
⑧低调不是退缩,也不是无为,而是一颗成熟的心灵经历人生百态后呈现的一种朴素风景;低调不是平庸,也不是无争,而是一种达观的胸怀淡薄生活所得后展示的广阔。这种广阔波澜不惊,宠辱不动。
⑨为人处世,一个低调的人,就像一支黑夜里静默燃烧的蜡烛,它是崇高的。
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低调的人,他不与世界争。立如诗人兰德所写的:“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低调是一种品位,拥有这种品位的人,在尘世间似乎看低了自己,却在人格上提升了自己。低调是一种风度,一种魅力,这种风度不张扬,不外显。
⑾或许,低调是一种沉默的灵魂,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发出的淡淡芳香,就像那阳光爬过墙头,开着淡淡的花儿,微笑着给路人捧出长长果实的丝瓜。或许,在岁月的长河里一切都会贬值,一切都会慢慢化为尘埃,而低调,这人生的黑金,却以独特的光芒,给我们划开了一道透过人生阴霾而露出彩云的晴空。我们,揣着这黑色的金属,沉默着走向高处。.本文的标题对全文有什么作用?(2分)
.文章开头三段写“庄稼、松树、菊花”,有什么好处?(3分)
.本文倡导“低调”,为什么却在第④段里写了与其不同的“四种人”?(2分)
.第⑩段引用兰德的话起什么作用?(2分)
.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3分)
低调,如同不起眼的煤,没有人会在意它被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所承受的重压,然而当它被有力的手臂掘出来后,它就点亮了黑夜!.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请你从中选举一例,品析其表达作用。(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文字是国家安全的防火墙
①对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是分裂。什么是维护国家安全最有效的防火墙?不是军队,不是警察,而是文字。
②中国之所以到现在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头号功臣当属秦始皇。秦始皇当年统一中国时,最大的功绩是在全中国统一了文字。倘若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只统一地域和军队,并未在中国统一文字,今天的中国笃定早已四分五裂。保持国家大一统最基本的因素,是文字统一。
③二战日本侵略中国时,在敌占区的所有学校强迫开设日语课。说明侵略者清楚,光靠武器无法征服异国,最终让被占领者臣服,还要靠文字。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描写了法国19 世纪被普鲁士占领后,一所学校的教师在异国占领者的强迫下,最后一次使用法文授课,第二天,这所学校的教师只能使用德文授课。《最后一课》的核心展示,即文字最关乎国家安全。
④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到今天依然没有分裂,我们拥有统一的文字是最重要的原因。1949年后,我们有个令人后怕的举动,单方面修改文字,将汉字简化。同一个国家使用不同的文字的后果是什么,不言而喻。好在简化汉字只属于换汤不换药范畴,没有伤筋动骨。假如1949年后大陆大刀阔斧修改汉字,使得两岸原本统一的文字形同陌路大相径庭,势必威胁国家安全,导致分裂。
⑤今天,中国的统一文字再次受到威胁,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想起《国歌》中那句最振聋发聩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什么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英语。
⑥在今天的中国大陆,英语已经在事实上成为第二官方语言。在中国本土,考大学、评职称、求职等等都有英语门槛。小学一年级甚至就开设英语课,更有举目皆是的双语幼儿园。试想,在孩子尚未熟练掌握母语时,就让其学习英语,给英语以和汉语分庭抗礼的母语地位,当年侵华日军和侵法普鲁士军靠武器和鲜血才能争得的在异国学校里开设占领国语言课程的先例,如今不费一枪一弹,就在中国的学校甚至幼儿园里实现了。
⑦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官方主流媒体里,诸如CCTV,WTO,GDP,MBA,CPI,CBD,CEO比比皆是,中文里混杂英文的比例越来越高,纯正血统的中文已经开始出现转基因。水稻杂交能提高产量,文字杂交的结果将是威胁国家安全。
⑧为了国家安全,小学有必要停止英语课,因为小学是一个人掌握母语的关键时刻,待我们的孩子先入为主扎实掌握母语后,在中学再适当了解英语;高考取消英语;严禁主流媒体使用英文缩写代替中文……
⑨新中国六十华诞时,我们务必要检阅伟大中文在祖国的至高无上地位和纯正性,因为文字才是国家安全真正的防火墙。
⑩中文万岁才有中国万岁。(选自2009第12期《向导.新品》)、请分析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第⑦段中为什么要提到水稻杂交技术呢?
、第⑩段为什么要独句成段?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从中选出一则最适合本文事实论证的材料,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材料一:1931年9月,吉鸿昌到达美国,却接二连三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招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竞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随即,他找来一块木牌,用中文写上“我是中国人!”
材料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租界也沦为日寇占领地。暨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夹着讲义急匆匆进了教室。坐得满满的教室鸦雀无声。郑振铎先生热泪盈眶:“大家知道.今天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是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不幸的时刻终于来临,当时针指向10点30分,太阳旗插进校园。“现在下课!”郑先生挺直身体,作了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刷”地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泣声……
材料三:陈天华1903年留学日本。当听到沙俄侵占满洲、清王朝准备和它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时,悲愤欲绝,大声呼喊:“拯救祖国!四万万同胞,起来拯救祖国呀!”他咬破手指,拿出一叠纸,用血指写道:“救国!”随后,手不停画,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号召同胞起来斗争……他一连写了几十幅,因流血过多而晕倒,晕倒时还高呼:“救国!救国!”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耽误
①从小我就是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小学五年级,我更是开始无心向学,跟着一班同样无心读书的人到处玩耍,不时滋事生非。父亲的巴掌抡起落下,但皮肉的疼痛并不能让我回头,父亲转过身,我又溜出了家门。及至我升入镇中学,离家远了,没有父亲的管束,我更像一匹挣脱缰绳的野马,课堂偶尔去去,但心思从未放在听课上。多数时候我待在镇上的台球室里,与别人较量球技,输赢五毛或一块。班主任林老师找我谈过几次话,我不为所动,想要我坐回教室里,还不如杀了我。
②与人赌球,有时赢有时输,输的时候多。家里给的生活费有限,肯定不够花,后来我便欠下赌债。债主是镇上的烂仔,没有一个是好惹的。后来,为了还赌债,更为了有钱继续玩下去,我答应跟他们去抢那些独来独往的学生,分得几十块钱,就可花销几天。可是,抢几次后,我被抓到了派出所。
③因为我是未成年的在校学生,派出所出于挽救教育,想对我取保候审,希望我家里能拿两千块钱作为保证金把我保释出去。父亲来到派出所,看了我一眼,摞下一句话就头也回地走了,“我已经无力管教他,交由你们派出所教育吧,不关进看守所他可能永远也不知悔改。”看着父亲决绝的背影,我知道我已经伤透了他的心。我绝望地闭上眼睛,想到要与铁门铁窗高墙为伴,我不由一阵战栗。
④我睁开眼睛,却看到班主任林老师。他满脸疲惫,眼睛里透出焦急与怜爱。他听说可以保释,二话没说就拿出两千块钱,帮我交了保证金,把我领出了派出所。
⑤林老师救了我。走出派出所那一刻,我差点跪在林老师面前。我低着头走在林老师身边,羞愧难当。林老师拍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你也不要想太多,知错就改还是个好孩子。”我低声说:“谢谢你林老师,钱我会尽快还你。”林老师呵呵一笑说:“钱的事你不用担心,只要你学好,比什么都强。”
⑥可我怎么学好呢?重获自由,我再不敢偷了,但我依然收不住玩野了的心。我回到教室没几天又走了出来。课室外面,才是我的天地。我打心底里感激林老师,他的钱,我会想办法还给他,但这不能成为把我束缚在课室里的理由。
⑦一天晚上,我结束一天的游荡回到学校宿舍,舍友们正在说捐款的事。我嘻皮笑脸地插嘴问:“要给什么人捐款啊?又是学校硬摊派吧?”向来我是不关心这种事的,我自己还缺钱花,哪来余钱捐款。但舍友们一下子安静下来,这更激起我的好奇心。“是要给林老师捐款。”一个同学在我的逼问下回答道。“给林老师捐款?林老师怎么啦?”我不由一惊,同时在心里祈求,林老师是好人,千万不要有什么事啊。“本来林老师嘱咐我们不要告诉你的。林老师老婆已经生病住院半年多了,为了给老婆治病,凡值点钱的东西林老师都变卖了,昂贵的医药费已让他家徒四壁。那天他砸锅卖铁东借西凑才凑齐两千块钱,本准备送到医院续交住院费,却正好碰上你这档事,便拿去作为保证金把你保释出来。林老师说住院费他可以求医院那边缓一缓,你的前途是一刻也不能耽误的,如果坐牢你一生就毁了。后来因为交不上医药费,他老婆只好出了院,现在正在家里躺着,药都买不起……”那位同学盯着我,一脸的 和 。
⑧同学的话像一记闷雷炸在我的脑袋上,我不记得是怎么走出宿舍的,我一边哭一边拼命地往林老师家跑。见到林老师,我一把跪下来,“林老师,我太混了,我对不起你。你用救命钱保我出来,耽误了阿姨的治疗,如果我再不重新做人,好好学习,我就不是人了。”“傻孩子快起来,只要你重新学好就行。阿姨的病,总是会有办法的。”林老师扶起我,眼里闪着泪光。(选自2010年第七期《微型小说选》)、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属于人物的哪种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第④段画横线句子虽只极为简练地对林老师进行了外貌描写,但内涵丰富。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在第⑦段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请你说说林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章设想一下,父亲看到“我”改好了,到学校见到林老师,会有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对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