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 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 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 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 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 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 ⑥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哲/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诫子书 |
以荻画地学书 |
B.淫慢则不能励精 |
富贵不能淫 |
C.夫君子之行 |
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
D.死狱也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5)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文言文阅读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 ①.穆宗政僻 ②,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 ③曰:"此澣濯 ④者三矣。"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 ⑤,为之股栗 ⑥,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②僻:不正,偏离正轨。③袂:衣袖。④擀huàn濯:洗。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幼嗜学 |
嗜: |
②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
于: |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4)文中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 进谏。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都用了 的写作手法。
(5)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 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 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 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 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 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 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 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 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 ⑦,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新博士学黄老 |
闻:听说。 |
B.与语大说 |
说:通"悦",喜悦。 |
C.士而耻此 |
耻:以……为耻。 |
D.有剽劫者过其门 |
过:拜访。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吾所愿学也 |
山之僧智仙也 |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
臣之妻私臣 |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②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 ①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 ②衔命,以临四方,那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 ③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寇恂列传》)
【注释】①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②建节:执持符节,①沮:毁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纳之 |
纳:收下 |
B.恂勒兵入见使者 |
勒:率领 |
C.窃伤计之不详也 |
伤:担忧 |
D.国信未宣 |
宣:宣布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4)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 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②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③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④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⑤,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庸:岂,表示反间的语气。②出:超越,胜过。③下:低于,此处指不如。④不:通"否"。⑤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A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
B.吾从而师之 |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
C.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
D.作《师说》以贻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有人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