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 (2)必先苦其心志 苦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 (4)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子: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句子: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翻译: 根据短文回答问题。
① 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②【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里①中社,平为宰②,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及诸侯叛秦,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脩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注:①里: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②宰:主持割肉的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及诸侯叛秦()②平亡去()
③使使归项王()④愈益幸平()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平事魏王咎于临济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B.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
C.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于 是 汉 王 与 语 而 说 之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根据这段文字,探究项羽和刘邦在用人上的不同之处。
文言文阅读
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加点词
(1) 不足为外人道(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欲与天公试比高 | B.初极狭,才通人 阡陌交通 |
C.便舍船 屋舍俨然 | 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 |
有些成语出自上文,写出其中的二个
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你觉得文末“后遂无问津者”有什么言外之意?请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文的作者是 , (朝代)著名诗人。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处处志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 _。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 B.问/今是何世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后遂无问/津者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 B.香远益清(远播) |
C.无案牍之劳形(劳累) | D.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
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寻向所志寻病终 |
B.忘路之远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D.屋舍俨然豁然开朗 |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
B.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幸福安康、祥和安定、民风淳朴的现实社会。 |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
D.“黄发垂髻”,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指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小孩。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皆生寒树 (4)猿则百叫无绝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