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大战中,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回答:(14分)
(1)“二战”前夕,苏联与美英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4分)
(2)“二战”前夕,它们在处理相互关系上做了哪些既害人又害己的事情?(4分)
(3)“二战”中苏联与美英关系发生了怎样的转折?转折的原因是什么?(6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家璇表示……日方应该注意一个重要背景,日德同为二战的加害国,德国早就颁布法律严禁为纳粹法西斯翻案,而日本至今却仍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右翼教科书出版;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德国总理勃兰特就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忏悔,日本首相却年年参拜祭祀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二者的反差何其之大……
唐家璇指出,……日本政府现在只强调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民族文化传统、政府对篡改历史教科书无权过问,而把邻国的国民感情视为外来干涉一概排斥。日本在外交上采取这样的政策,怎么能赢得邻国和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呢?——“唐家璇会见日本共同社社长”
材料二:(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增长超过了三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增长。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国际贸易界的广泛关注。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成为日本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2002年中韩贸易进出口额达440亿美元,年增30%,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另据日方统计2002年的日韩贸易额近570亿美元。2002年中、日、韩三国之间贸易额已突破2000亿美元。
材料三:在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中,经济无疑是最有力的变量,但毕竟不是惟一的变量。历史和文化因素同样是最基本的变量,而且更持久,对国家的对外决策和国际合作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去年(2004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通过了《中、日、韩合作行动战略》和《中、日、韩合作进展报告》。这对于人们一直谈论的建立“东北亚共同体”的目标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温家宝总理在老挝召开的这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东北亚要朝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切合实际的。但把东北亚的区域主义从经济层面提升到政治战略层面,还为时尚早。
——宿景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更符合中日韩三国现状”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在政治上不能赢得国际社会信任和支持的原因。(4分)
(2)德、日两国对待历史问题的强烈的反差,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战后对德、日的处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述二战后对德、日的处理情况。(8分)

(14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俾斯麦强硬推行“铁血政策”,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帝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保持了腓特烈二世以来的许多旧传统……统一以后,德国经济开始腾飞,很快超过了法国和英国,跃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工业界和商业界将目光扫向了世界,立志走殖民大国的道路。——《德国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这场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直接威胁着一些国家的统治基础……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十分恐慌,他们感到用旧民主的方式已经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转向他们曾经“避开的极端主义领袖”,积极支持希特勒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三 德国投降后,美、苏、英、法于一九四五年元月五日发表了关于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规定把德国以及首都分为四个占领区。……
八月,波茨坦协定重申:“德国军国主义及纳粹主义将予根除,”并详细制定了管制期关于处置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原则。
材料四 1971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政府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这一动作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
阅读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历史和经济角度分析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罪魁祸首的社会根源。
(2)一战后德国处境如何?材料二所说“旧民主的方式”指什么?后来发生什么变化?
(3)材料三所规定的二战后德国受到了制裁,处置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原则是什么?
(4) 德国政府和人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反思?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每逢总统就职典礼的全国性日子,人们都要赋予为合众国作出奉献以新的意义。
在华盛顿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创立和熔铸成为一个国家。
在林肯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维护这个国家。使它避免从内部发生分裂。
今天,人民的任务是挽救这个国家及其制度,使它避免因外部因素而瓦解。
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证明这不是真的。
我们曾处于恐惧之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后来这若干年一直是生气勃勃的年代,是这个民主国家的人民获得丰收的年代。因为这些
年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安全,而且我希望,也带来了更好的认识,即生活的理想是由物质以外的东西来衡量的。
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言,一个民主国家的这段经历是最重要的:他成功地度过了国内危机;它抛弃了许多邪恶的东西;它根据持久的路线建立了新的结构。而通过所有这些,它坚持民主的实际。——罗斯福总统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材料二世界各国人民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面对着未来,他们既充满希望又满腹忧虑。
在这疑虑的时刻,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期待着合众国的善意、力量以及明智的领导。
——杜鲁门就职演说(1949年1月20日)
(1)1933年,美国开始了罗斯福新政。与传统的经济政策相比,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分)新政在历史上产生了哪些积极的作用?(4分)
(2)上述材料美国1941年和1949年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各是什么?(2分)运用所学知识,分别简要说明相关历史背景。(4分)
(3)材料一中提到的“人民的任务”都得以完成。以林肯和罗斯福执政时期的美国历史为例,归纳任务完成的相同原因。(2分)

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进入近代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在交通便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沿江沿海地区开设工厂,在这些地区涌现出一批近代城市,开始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之旅。上海在1843年只有23万人,至1880年突破100万人;武汉1840年前约20万人,到清末已达80万人。
——《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二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张之洞试图通过对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进行改革,用建工厂、修建铁路的具体“实业”来使落后的中国逐渐强盛起来,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他创办的汉阳铁厂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也是当时远东第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1896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他先后主持修筑芦汉铁路、粤汉铁路,1906年又议修汉川铁路。此外,他还创设自强方言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整饬和改进商业和金融业,从而奠定了武汉地区现代化的基础。
——《洋务运动重臣——张之洞》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近代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其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武汉等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近代政治上产生的积极影响,请用一例重要史实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之洞追赶时代潮流的主要做法及其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