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清初承明旧制,官至极品俸银不过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生活。火耗又称“耗羡”、“羡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雍正二年(1724)降旨实行耗羡归公,同时各省文职官员于俸银之外,增给养廉银。各省根据本省情况,每两地丁银明加火耗数分至1钱数分银不等。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
——《雍正皇帝:火耗归公》
材料二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雍正)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雍正帝推行的“火耗归公”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的观点及其依据。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罗斯福新政的主要背景和实质分别是什么?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为修正本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
革有哪些?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
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
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冯骥才在《献给命运的紫罗兰》中写道:“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在《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二
材料三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地球村的说法反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上述趋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4)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5)材料一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面对这一潮流我们如何积极应对?
“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史范式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人的视野。请回答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几个问题:
(1)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据下图指出其变化及成因。
(2)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服饰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请回答: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你结合上述两幅图片阐述这个说法。
(3)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这表明一个雅典人自20岁成为公民起,要参政10年后才具备担任公职人员的资格。
材料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上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筒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不看完不休息。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国家的行政权力;(三)司法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的执行这些法律。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提示:两种政治制度迥然不同,一个是民主,一个是专制,“基本特点”“决策机构可人”要依据材料分析并从二者截然相反的角度思考,二者存在的“政治基础”要从各自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状况分析;“存在合理性”要从各自积极作用方面分析思考。
(2)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运行程序及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3)哪个国家的政体是材料四的典型反映?请用最精确的文字概括材料四中三者之间的关系。
(4)根据材料五的叙述,对比材料三、材料四两个国家的权力运作模式你有何认识?你认为哪一种模式更有利?
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2月31日发表了题为《共同谱写和平、发展、合作的新篇章》的新年贺词,指出“合作”也是时代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春,让莫内在阿尔卑斯山区步行,集中静思欧洲的前途: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 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州启示》
材料二欧美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表(1913年指数为100)
材料三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谋合作”。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4分)“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一步步深化的?(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欧洲一体化的影响。(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