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主张在中国实行宪政,他在其著述中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政体);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立宪政体,亦名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者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清末预备立宪启动后,宪政一词的使用渐渐增多。
——张一兵主编《政治哲学关键词》
材料二 1915年8月,帝制热甚嚣尘上,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说,“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如其不然,则仍是单纯之君主论,非君主立宪论也。既非君主立宪,则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不忍于共和之敝,而欲以君主专制代之,谓为良图,实所未解。”……“假定今大总统肯为君主,而谓君主立宪即可实现,其说亦不能成立也。”……“公等主张君主国体,其心目中之将来君主为谁氏,不能不求公等质言之。……此四万万人所宜共诛也。”
——摘编自《饮冰室文集》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梁启超的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概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资本家组织了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日本大阪造的机器,包括蒸汽机和锅炉……已于1887年(光绪十三年)运到宁波。
材料二:自厂完工以来,该厂便全年日夜开工,……并聘请了几个日本工程师和技师……还想要从事纺纱。该厂已自英国买了一座强有力的新发动机及锅炉。
材料三: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
——以上材料摘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公司”使用的设备和机器都是外国制造,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据材料三,分析该公司濒于停业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一文中,热情洋溢地为春秋以来30多位著名的商人立传。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如“人弃我取,我取我与”等。他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悔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也之争”,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
请回答:
(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2)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
(3)说说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4)根据所学说明司马迁时代,官府是怎样“与民争利”的?
(5)结合时代背景,说说《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之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维妙维肖……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在变法运动高涨期间,光绪皇帝亲自书写谕条,命令……商议中日两国亲交事宜。这位紫禁城里的年青帝王甚至还……要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不言而喻,一心一意欲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已经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
材料三康有为等改良派……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9月,在康、梁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强学会的活动与《中外纪闻》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也引起顽固势力的忌恨和惶恐,后党官僚荣禄、刚毅等人群起反对……慈禧太后亦严责光绪帝下诏查封强学会和《中外纪闻》,将文廷式驱逐回籍。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2)光绪帝决心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请从材料二中举证说明。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有一件事,我们无法忘记,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万里长城”的首创者。这是嬴政统一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三十万,收河南,伐匈奴,在团结对外的条件下,全面筑城。此举更表示他的极权政治有实际的需要。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87年遴选《世界遗产目录》时对秦陵兵马俑的评价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工程浩大为史所罕见。……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500米处发掘出了秦陵兵马俑坑……目前在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俑的主要特点,材料中的“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提及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些事迹?作者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极权政治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