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太祖平袁氏,以柔为菅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魏国初建,为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令曰:“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鼓吹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迁为颍川太守,复还为法曹掾。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柔谏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之。”太祖曰:“卿知达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举而辨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昔叔孙通用群盗,良有以也。”达等后奸利发,太祖杀之以谢于柔。
文帝践阼①,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②治道也。昔周公作诰,称殷之祖宗,咸不顾小人之怨。在汉太宗,亦除妖言诽谤之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注① 践阼:登上帝位。②缉熙:奋发前进。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励:磨砺。 |
B.愚谓乃宜贷其妻子贷:宽恕。 |
C.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走:逃跑。 |
D.诚非所以息奸省讼诚:确实。 |
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高柔为人宽容大度,处事温婉仁让的一组是()
①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②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③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④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发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柔的名声极大,县里的一些奸邪官吏听说他要来,就全都离去。但在高柔的感召之下,不久又回来,并转变成好官吏。 |
B.在宋金逃亡一事上,高柔力谏太祖减其刑罚,应时变法,终于让宋金悔悟,其他一些逃亡的士卒也因此得以活命。 |
C.在对待卢洪、赵达的事情上,高柔认为应该认真检查处理,但最终却没有能说服太祖。后来的结果证明高柔的意见是正确的。 |
D.本文按时间顺序先后记叙了高柔的四件事,从中可以看出他反对严刑重典,又不姑息养奸,主张公正执法的法治思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2)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阅读下文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紞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紞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今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注】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③紞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紞被解除职务后自杀。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绳吏之法尤峻绳:捆绑。 | B.即以其事属之摇属:交付。 |
C.无逾祖矣逾:超过。 | D.不可胜计胜: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①闽中法令严核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③昼夜栉理而错画之④为治当责实效
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⑥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 |
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紞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 |
C.吏部尚书张紞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
D.张祖任安吉县丞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庐山纪游
【清】査慎行①
甲戌晨起,四山朝气排闼送青②,爽人心目。寺③居万木中间,西南其户。早饭后,东林僧如升告归。老僧眉生伴我行。二里,至芦林,有佛屋,当太乙峰西麓。清泉一笕④,葭菼苍苍,令人坐山林而发江湖之想。东望五老,南望汉阳、上霄诸峰,突兀趁人⑤。五六里,至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隔岸,与九叠诸峰相连,趾尽于土目湖。《归宗寺志》推为主山,五老、紫霄皆从此分枝。
午后,留行李于万松僧舍,亟欲往观三叠泉。而此间居僧如麋鹿,不肯为向导。仍强眉生同行。沿涧而行,草树蒙翳。路穷则涉水,已复登岸。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龙蛇蜿蜒,雷霆砰击者,九叠谷也。自绿水潭而下,怪石凌乱,绝壁俯临,两岸无路。北涯斗坡,若有人迹,可容半足,侧身而上,仅乃得过。老僧不能从矣。计此去大梁津当不远。忽遇担柴而至者,询以三叠泉路,答云距此尚远。会日已衔山,遂寻旧路返,以告眉生。眉生云自一线天北望三叠泉不过半里,乃知为樵夫所绐。盖此泉虽见于太白诗,至南宋始著。朱子⑥从南康迁浙东提举,去后方知之,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惓惓以不见新瀑为恨。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太白《庐山谣》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之句。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凿矣。元李溉之谓在开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或云在二峰间,桑子木则以为本无石梁,如竹林之幻境。方以智又以为确然有之,众说纷纭,皆非定论。
【注释】①査慎行:清代诗人,浙江海宁人。②排闼送青:推门送来满眼青葱。③寺:指千佛寺。④笕:引水的长竹管。⑤趁人:逼人。⑥朱子:朱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兀趁人突兀:猝然 |
B.北崖斗坡斗:通“陡” |
C.乃知为樵夫所绐绐:哄骗 |
D.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凿矣凿:穿凿附会om]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按时间和空间顺序,略写从千佛寺出发去往万松坪一路的风景。虽是略写,但也生动形象,且记叙中穿插抒情。 |
B.午后,“我”急欲游览三叠泉,但因万松坪的和尚胆小不肯当向导,只好再竭力请眉生同行。这为后来“我”错过三叠泉留下伏笔。 |
C.离开万松坪后,“我”一路行来,先后经过犀牛峰、九叠谷,可谓路险景奇。这几句写景,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
D.文章引朱熹的《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一文之意和李白《庐山谣》诗,表明“我”虽没见到三叠泉,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
然 后 垂 而 为 瀑 其 势 遇 石 凡 三 跌 从 高 而 下 如 银 河 之 挂 石 梁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
(2)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而起觉:睡醒 |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遨:游览 |
C.外与天际际:边际 |
D.悠悠乎与颢气俱悠悠:渺远的样子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觉而起,起而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B.故为之文以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城,大则得邑 |
C.而不知其所穷杳不知其所之也 |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戴罪之人,所以忧惧不安。但是有了西山这样一处佳境,让他豁然开朗,又从悲境中走出。 |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先写游诸山,漫漫而游,但长怀着忧惧的心理,后来游玩西山,则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
C.西山给了作者全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让作者达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
D.在西山上,作者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这里既是一种喝酒的姿态,也暗含了自己被贬官之后的一种精神上的颓然。 |
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
B.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我向来就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赏景已经开始。 |
D.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
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郝浴,字雪海,直隶定州人。少有志操,负气节。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时张献忠将孙可望、李定国等降明,据川南为寇,师讨之。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至,严约束,将吏始敛迹。
九年,平西王吴三桂与李国翰两路兵俱败,三桂退驻绵州。浴在保宁监临乡试,可望将数万人薄城,浴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逾月,三桂乃赴援,可望等引去。上诏询收川方略,部议谓战守事当听三桂主之。三桂入四川,浸骄横,部下多不法,惮浴严正,辄禁止沿路塘报①。及保宁围解,三桂颁赏将士,浴不受。疏言:“平贼乃平西王责。臣司风宪②,不预军事,而以臣预赏,非党臣则忌臣也。”因陈三桂拥兵观望状,三桂深衔之。降将董显忠等恣睢虐民,浴复疏劾,改原职。三桂嗾显忠等入京陈辨,浴坐镌秩③去。
大学士冯铨等交章荐浴,三桂乃摭浴保宁奏捷疏,有“亲冒矢石”语,指为冒功,论劾,部议当坐死,上命宽之,流徙奉天。浴至戍所,益潜心义理之学,以“致知格物”颜其庐,刻苦厉志。
康熙十二年,三桂反。侍郎魏象枢疏言:“浴血性过人,才守学识,臣皆愧不及,参浴者三桂也,使三桂始终恭顺,浴一书生耳,即老死徙所,谁复问之?今三桂叛矣,天下无不恨三桂,即无不怜浴。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上乃召浴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十九年,授广西巡抚。广西新经丧乱,民生凋瘵,浴专意抚绥,疏陈调剂四策,上辄报可,时南疆底定,满洲兵撤还京师,浴疏言请为死事巡抚马雄镇、傅弘烈建祠桂林。
二十二年,卒官。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 节选自《清史稿》)
[注]①塘报:朝廷下发各地的传抄令、奏章和朝廷大事等的官报。②风宪:风纪,法度。③镌秩:削职,免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望将数万人薄城薄:逼近。 |
B.三桂深衔之衔:怀恨。 |
C.浴坐镌秩去坐:坚守。 |
D.可望等引去引:领兵。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郝浴有“志操”“气节”的一组是()
①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② 颁赏将士,浴不受
③三桂深衔之④有“亲冒矢石”语
⑤ 浴复疏劾,改原职⑥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郝浴执法严明,招致排挤。违纪者甚至是忌惮,以至朝廷诏令不能传到军中,从而与吴三桂结怨,使他远徙奉天。 |
B.郝浴一身正气,拒绝利诱。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仗义执言,多次上疏,即使被远徙,他积极安抚百姓,医治战争创伤,受到朝廷认可。 |
C.郝浴才守出众,深得赞誉。曾被同僚交相推荐,在吴三桂造反之后,魏象枢又极力劝谏,使得郝浴重新被任用为广西巡抚。 |
D.郝浴大义正直,严正恪守。当吴三桂战后拉拢他时,他能够划分界限,不受颁赏;严守职责,上疏抗陈。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
⑵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