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3月6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设计者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Nixon’s China Odyssey(尼克松的中国奥德赛之旅)。作者的设计意图不可能是
A.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 |
B.中美最高层终于打破坚冰开始交往 |
C.尼克松访华是一次冒险、开拓之旅 |
D.尼克松的访华具有划时代意义 |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痛苦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这说明当时中国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 |
B.辛亥革命失败了 |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
D.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 B.康有为认为改制是惊人的大事 |
C.托古改制最稳妥,不担风险 | D.康有为![]() |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 B.主张机器生产 |
C.发展近代交通 | D.吸收世界文明 |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
B.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
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
太平天国进入南京后,曾一度取消了原来的商业活动,没收了南京城中各店铺的物资归国库。不久,准许天京城外设立商铺,后期,天京城内也恢复了市场,准许商人自由贸易。导致太平天国商业政策变化的社会因素是
①商品经济有比较深厚的社会根基②太平天国的阶级属性发生了质变
③《资政新篇》的经济方案得到全面实施④消灭商品经济的空想方案行不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