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国史大纲》
材料三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
材料四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官吏任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反映的又是什么选官制度?有哪些弊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反映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4)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任用、公务员考试有何启示?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是通过哪些形式完成其革命任务的?
英国:暴力形式: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掌握政治权力
法律形式: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成果。
(1)请按上述方式,再扼要回答三个事例
(2)纵观历史,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什么?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美、德、日四国是怎样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内市场问题的?简要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中国在近代前期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在14——18世纪也出现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它们促进了社会进步,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归纳这五次思想解放潮流的主要思想主张。(3分)
(2)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近代中国维新思想也借助中国其他思想作为武器,回答这种“借助”的体现和根本原因。(2分)
(3)与欧洲比较,中国思想解放在背景和效果方面有哪些特点? (5分)
(4)你从上述近代史上中外思想解放潮流的分析中得到哪些启示。(2分)
17世纪英国开始向近现代政治制度转型,即由古代专制政体向近现代民主社会转变,欧美诸国紧随其后。两百年后,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转型历程。
(1)英国开始向近现代政治制度转型的时候,它最初尝试的是暴力解决方式,其典型事件是什么?暴力方式解决的结果如何?(2分)后来采取和平方式,其典型事件是什么?和平方式解决的结果如何?(2分)
(2)当英国用和平方式走向民主政治之后,接着美国、法国通过一次次革命实现政治转型。说明美国、法国是怎样实现政治转型的?(2分)
自1840—1911年,历经七十二年的变迁,中国从一个典型的传统社会向具有现代色彩的新式民族国家过渡。自19l 1年中华民国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期间的变动加大。因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国内与国际矛盾的激烈冲突,演化为各种政治力量的新的组合和分裂。与现代观念散播的同时,新的经济势力和社会力量也急剧增长,而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与观念文化绝不妥协地对新生事物的激烈反抗,使得中国的变革波谲云诡,一波三折。
(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近代政治制度转型带来了契机,分析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崭新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诞生了。请简析诞生的原因、简述诞生的经过。(8分)
在封建社会中,自耕农(注:指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的生存状况,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自耕农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当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历代统治者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出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三《极荒活民书》中写道,“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相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草耳。”正如下图所反映的1925年四川大灾荒时饥民场面一样。
材料四“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五“第十一条分配土地,以乡或等于乡的行政村为单位,在原耕基础上,按土地数量、质量及其位置远近,用抽补调整方法按人口统一分配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回答:
(1)自耕农阶层在中国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它是谁直接剥削的对象?
(2)根据材料一分析封建国家为什么要关注自耕农的存在?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和不利于自耕农生存的因素。
(4)比较材料四和材料五在土地分配上的相同之处。
(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耕农经济的结束成为必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世界近代史上的英国结束自耕农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