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①本词又名《金山送柳子玉(瑾)》。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②桓伊三弄: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三弄,名曲名。
(1)“新月与愁烟,满江天”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词中作者是怎样写离别的情景的?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送述古①
(宋)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 ①述古:陈襄,字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时苏轼为杭州通判,陈襄先调知杭州后又调离杭州。
句末“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一句既渲染了环境的 ,又将“荧荧”比作 ,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简要分析本词两处“衬托”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①
苏轼
其一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
其二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缸。
白灰旋②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注】①本诗写于熙宁六年(1073)。熙宁四年,苏轼因与朝廷主政者政见不合,自请从京师来到杭州为官,这是写在杭州双竹寺的住持湛师的禅房墙壁上的诗。②旋:屡次。
(1) 赏析“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一句。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桐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林和靖①墓
吴锡畴②
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认孤坟。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
注:①林和靖,即林逋,字君复,钱唐人。性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后隐居西湖孤山,死后葬于孤山北麓。②吴锡畴,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被南唐知州叶阊聘为白鹿洞书院山长,不就。
赵诗中三四两句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简要分析。
两首诗都写到了“梅花”,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