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乞者赵生传
苏 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 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②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岁岁,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物故耳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挟术特:特别。
D.居兴国,骏骡畜:饲养。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共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 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俘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思垂空文以自见垂:使流传 B.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
C.曼辞以自饰曼:随意的 D.亦欲以穷天人之际际:关系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是非乃定 B.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下面6句分四组,全都说明作者“忍辱而苟活”原因的项是(  )
①思垂空文以自见
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③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⑤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各句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列举先贤受到沉重打击后发奋著书的史实,是借古人以自况,抒发了满腔的愤激之情。
B.司马迁向任安表示为著成《史记》,即使受到再厉害的刑罚,也没有悔恨之心。
C.最后司马迁针对任安的指责,陈说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和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D.司马迁虽然有了为写史而活的决心,可我们从他复信的最后还是可以看出他满腔的愤怒之情。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从衡①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②者,齐、楚之籓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籓蔽也。安有撤其籓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司马光《 资治通鉴》)
[注] ①从衡:即“合从”、“连衡”。 “合从”是连合六国对付秦国的策略;“连衡”是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②三晋:旧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C.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狠杀
D.形势相资,表里相依。帮助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学不可以已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会盟以相结者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是()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安得而亡之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前文着眼于一个“赂”,后文着眼于一个“奢”。
B.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C.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D.丙文中司马光强调六国若能以信义相亲,团结一致,就不会有灭亡的结局。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6分)
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直。夜织屦,坚韧过革舄①,人争贸之以馈远。以故薪米不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土锉竹几,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旦遣使迎伺,则扃②户阒然③,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注释:①舄(x¡):古代一种有木底的鞋。②扃(jiōng):门窗上的插关,此代指门。③阒(qù)然:寂静的样子。④诘朝,诘朝,明天一早。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味视他圃尤胜视;比较 B.有羡则以周急应贷羡:盈余、剩余
C.第长于知君子第:只是 D.共济大业济:帮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2)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佛(Bì)肸(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佛肸:音bìxī 人名。春秋末年晋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中牟(móu)的县宰。●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补充注释】●“由”,子路字,即子路自称。●“诸”,之于。“之”指孔子下面说的话。●“不入”,不进入,不加入。●“畔”,通“叛”。 ●“磷”,音lín,薄;损伤。●“涅”,音niè,矿物名,古人用来作为黑色染料。●“淄”,音zī,通“缁”,黑色。●“匏瓜”,葫芦的变种,俗称“瓢葫芦”。古时有甜、苦两种,苦的不能吃,但晾干后,可以用作浮水工具,或剖开制成瓢。“匏”,音páo。●“焉”,哪,怎么。●“系”,挂,结,扣,拴缚。(本节见《论语·阳货》)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阻止孔子前往,是因为他鄙视佛肸的为人。
B.孔子是把自己放在和子路平等的位置上来共同探讨讨问题的。
C.孔子认为佛肸“坚而白”,值得信任。
D.孔子认为自己不应该像“匏瓜”,中看不中用。

孟子曾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上述《论语》选段,谈谈孔孟思想的共同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