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①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②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
D.![]() |
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文段完成下题。
儒雅之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有改动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①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②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③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④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⑤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⑥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⑦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⑧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⑨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从“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⑩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纸,写下了一篇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⑾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⑿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⒀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⒁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⒂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⒃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选自“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九年级上册2,有删改)这篇文章叙写了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各一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季羡林先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心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⑩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⒁段中,写“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纪老人冰心曾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结合选文回答:你打算怎样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着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正荣当铺
王海椿
⑴庆年坊西首的余家已经两天揭不开锅了。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变卖了。这天晚上,余康急得在屋里来回踱步,不停的叹气。妻子良氏走入房内,打开了自己陪嫁过来的大木箱子。少顷,良氏从房内出来,手里拿着一件东西,递给余康说:“当了吧。”
⑵这是一个绒布锦盒。
⑶余康接过锦盒,打开,一对手镯发出令人眩晕的绿莹莹的光。对着灯光看去,玉镯晶莹透亮,通体无纹,光滑圆润。这是良氏嫁过来时,母亲送的陪嫁之物,据说是祖传之宝,平时从不示人。余康有点于心不忍,可眼下,又别无他法。他只好对妻子说:“拿到正荣当铺去当吧,那里靠得住些。”
⑷正荣当铺的老板叫鲁正。鲁家和余家是世交,鲁正和余康一起长大,很要好。只是后来余家日渐败落,余康又死要面子,为避攀富之嫌,便主动疏远了鲁正。
⑸余康到了正荣当铺,鲁正叫伙计给余康沏了杯茶。鲁正把玉镯拿在手里掂了掂,又对着阳光看了一下,对伙计说:“给四斗小米。”
⑹当天晚上,余家喝上了香甜的小米粥。
⑺第二天,良氏出去了一趟,回来对余康说:“我去兴中当铺打听过了,像那样上好的玉镯,至少当八斗大米呢。”余康听了,一声叹息,沉默不语。
⑻过了几天,正荣当铺月底盘存,鲁正拿出一对玉手镯,对伙计说:“将这副手镯砸了,免落他人之手。”
⑼伙计惶惑道:“师傅,这副手镯您不是给余家当了四斗小米吗?”
⑽鲁正说:“是的。余家和我家是故交,余康太清高自爱,家境败落后,很少与我往来,也从不肯接受我的接济。这副手镯我当时就看出是赝品,但还是给他当了。当然他自己肯定不知道,按他的秉性,断不会做坑人之事的,何况是对我呢!”
⑾伙计应道:“是,我看那人也蛮厚道的。”
⑿鲁正呷了一中茶道:“我知道他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来我这儿当东西的。他来找我,是对我极大的信任哪。朋友有难,我不能不帮啊!”
(选自《格言》2008年11月上半月刊)文中第3段“余康接过锦盒,打开,一对手镯发出令人眩晕的绿莹莹的光。对着灯光看去,玉镯晶莹透亮,通体无纹,光滑圆润。”对玉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余康听了,一声叹息,沉默不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试分析下面句子体现了良氏怎样的心理?
“我去兴中当铺打听过了,像那样上好的玉镯,至少当八斗大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本文内容,说一说鲁正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说:“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 “朋友有难,我不能不帮啊”,说得多好呀!何为朋友?请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⑴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⑵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⑶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⑷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⑸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⑹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⑺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⑻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⑼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⑽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⑾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⑿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⒀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⒁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⒂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通读全文,请说说题目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分析第1-2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说对划线句子“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认为无论我们在外面闯荡世界成功与否,都不要忘记回家,但我们传统观念往往是“事业不成誓不回”,你如何理解这种传统观念,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汤姆的眼珠会掉下来
查小欣
①儿子念小学二年级时,一日放学回家吃点心,我跟他闲聊,问他学校当天有没有特别事情发生,他闲闲地说:“没什么,只是汤姆的眼珠子掉了出来,我们替他拾回,他在饮水机洗了洗,放回去了,但没消毒,我担心会有细菌。”
②我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又不想显得大惊小怪,问:“是不是妈妈听错了?你是说汤姆的眼球吗?”
③“是,他的眼球不知为什么老是掉下来,可能要换一颗大一点的。”儿子就像在说汤姆的校服衬衣需要换大一点般轻松平常。
④我细问汤姆的眼球掉下来的原因,儿子理所当然地说:“他的左眼失去了眼球,医生替他放一个假的上去,很真的,看起来跟我们没分别。但没实际用途, 他的左眼仍是看不到东西。”
⑤同学们对于汤姆瞎了一只眼睛的事实很接受, 不会歧视或取笑他,跟他相处与其他同学无异。他的眼球随时会掉下来,也不会把他看成怪物,大家就只管替他拾回眼球,像拾回一个乒乓球,没有惊恐尖叫,不当作一回事。
⑥另一小学同学若翰生日,在他家大厦的花园开生日派对,我陪儿子前往。一班同学都到了,唯独不见若翰,我又藉此机会教导儿子准时的重要性,作为主人家也迟到, 太不礼貌,令客人感觉不被尊重,儿子代为解释:“若翰向来比较慢,我们一班同学都理解,所以不会介意。”
⑦看到若翰拖着妈妈的手,一脸真稚笑容迎面走过来,我感到十分惭愧,想马上收回刚才的评语,原来若翰是唐氏综合症患者。同学们并没有认为他迟钝、智商低,而是完全接受他是“比较慢”,不觉得他异于常人。若翰跟同学们相处融洽,大家没有特别迁就他、呵护他,他玩游戏输了同样要受罚。
⑧我在旁看着,很赞赏学校实行人性化的融合教育, 在每班录取两、三位智商有问题或身体残障的同学,贯彻一视同仁、伤健一家的精神,小朋友自幼从现实生活中学懂普世价值:人人平等,学校和家长无需特别严训孩子不要歧视残障人士。有时在街上会听到大人阻止子女用好奇眼光看瞎了眼、四肢不全、兔唇、唐氏综合症人士,又或当众跟子女说:“你不应这样盯着人家, 他会很尴尬, 他已经很不幸, 我们应同情他们, 帮助他们。”以为 这叫家教, 其实是好心做坏事, 在伤口洒盐, 要教就应早在家里教了。
⑨春风化雨, 国际学校不单教学问,也教普世价值、正确观念,用的不是书本和考试,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把这些概念输入孩子血液中。文章讲述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文章②段划线句“我”听了儿子说汤姆眼珠的事,为什么会有“我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又不想显得大惊小怪”这两种表现,请分别表述。
从文章整体内容来看,题目似乎因为不全面而不妥,如改为《人性化的融合教育》或《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会更好,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时别去看他。“别去看他”甚至“别去讥笑他”是教养,更是做人的风范。如果我们生活中有身体或智商有问题的同学,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80—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