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一的育种法,并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1935年,他在一次演说中声称反对春化法的科学家:“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直到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据此可知
| A.李森科的科研成果有重要科学价值 |
| B.苏联科学家缺乏学术争论的勇气 |
| C.李森科主义是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 |
| D.意识形态一度干扰苏联科学发展 |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
|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
“17 世纪和18 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 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 |
|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 D.中国人文资源的逐渐落后 |
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 A.推翻满清统治 | B.实行君主立宪 | C.学习德、俄政体 | D.建立民主共和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最初的觉醒是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出现的 | B.最初觉醒是指明清启蒙思想 |
| C.最初的觉醒的是为了学习西方人权自由思想 | D.中国世俗理性觉醒较晚 |
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民族之统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这里“民族之统一”的内涵是
| A.目的是要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 B.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
| C.反对帝国主义,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宗旨 | D.实际上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