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记录》
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材料二 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另一方面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等。又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1956年、1960—1964年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共同之处?
(2)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与前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从建国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
【材料一】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小资产阶级强烈希望得到国家的保护,推行保护关税政策,保证就业,保持社会地位的稳定性。(注:德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王国”,小资产阶级占全部人口的40%以上。包括小企业主、小商人、农民(中、小农)、中下层官吏、职员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
1930年,德国魏玛政府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增加群众捐税75000万马克,同年6月,政府又征收人头税……同年12月,又征收其他群众捐税,使人民群众增加了8亿马克的负担……
1932年德国纳粹党魁希特勒在《致民族呼吁书》中说:“……共和制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它们本身最终被取消的时候来到了!”
【材料二】在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影响下,“社会主义”在德国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中有很大影响。纳粹党1919年初建立时取名“德国工人党”,1920年改名“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希特勒对“民族社会主义”作了这样的解释:“民族社会主义是维护私有财产的。个人为社会牺牲,这是民族主义;社会为个人服务,这是社会主义。这两点结合起来,便是民族社会主义。”
纳粹党负责宣传的戈培尔写道:“选民的绝大多数始终是愚蠢、粗鲁、盲目的。他们很容易被蛊惑者和政客所蒙骗。”纳粹党提出的一份备忘录强调“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最高原则是社会主义”,“要求提供充分的工作岗位;使在劳动岗位的劳动者能过富裕的生活;保障工作和赢利(基本上让无产者得到产业)”;“保护中等阶层”,“限制垄断资本家的利润来源”。希特勒认为,要使德国强大,还要消灭犹太人等劣等民族,用“刀和剑”建立一个大帝国……
1928年,希特勒在修改《25点纲领》中的“反资本主义”部分时对垄断资本家私下说,“党坚持私有财产的原则”。希特勒多次向大资本家保证,绝不触犯私有财产和企业家的主权。据估计,1930—1932年间德国垄断资本对纳粹党的资助达7000万—9000万马克。
【材料三】1930年9月13日进行国会选举,希特勒首先把党内数千名训练有素的演说家派往农村和中小城市,去争取对现状不满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他们所到之处立即举行各种群众集会、演讲会、青年集会、火炬游行等活动,到处散发传单,张贴广告。据记载,在1930年9月的竞选活动中,纳粹党举行了3.4万次竞选大会,有2000—3000名在纳粹党演说学校培养的演说家,其中有1000名专门为竞选训练的宣传家登台表演。
1932年7月31日国会举行选举,希特勒纳粹党获得选票达1370万张,占全部选票的37.3%,国会席位增至230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依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内部解决危机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评价纳粹的民族社会主义思想。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纳粹党赢得选举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选举的认识。

从渔村到特区


⑴深圳特区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⑵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1)根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4分)

序号

言论者
思想核心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在上述言论中有无体现,并阐述理由。
(3)根据以上言论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