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表达其现实主张的重要策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撰写这两篇文献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论表达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此做了哪些重要努力?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材料二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图。
材料二某同学所作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读书笔记
班超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西藏境内,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1)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读书笔记中的四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错误:___________订正___________。
②错误:___________订正___________。
③错误:___________订正___________。
④错误:___________订正___________。
(2)“丝绸之路”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识读下图,请完成:
(1)以上四种书写材料分别是什么?
(2)以上四种字体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3)书写材料和字体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答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