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
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相拱,苍生忍倒悬。
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汪藻,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己酉:即公元1140年。这一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②旋:退兵。③拱:敛手,袖手旁观。
此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当代诗歌鉴赏(共6分)
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小题。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西川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写诗人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小火车站“眺望星空”时获得的巨大的心灵震撼。
B.诗人“眺望星空”,感受到了自然的博大;而“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则体现了人的渺小。
C.青草“疯狂地生长”,“马群忘记了飞翔”,以动植物的生命状态烘托此情此境归于死寂。
D.陋室屋顶“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写出了星空的繁密,更描画出心灵祭坛的璀璨。

E. 最后两句表明,作者内心的宗教情感非常纯洁和虔诚,此刻他已成为一名坚定的信徒。
本诗朴素,但情感深挚。如写‘‘风”的两句,前句从的角度写出环境空旷渺远的特点;后一句则极富有的纵深感,不禁让人想起唐人张若虚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青玉案
贺铸[1]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1]贺铸,北宋著名词家,才兼文武,惜一生沉郁下僚。晚年退居苏州,住在横塘附近,本词当为其时其地所作。
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写情之间阻,下片写愁之纷乱;表面似写相思之情,实则以抒发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为主。
B.上片“但目送,芳尘去”,是说虽然佳人没来,自己又不能去,但是自己目送芳尘离去,感觉也十分美妙。
C.“锦瑟华年谁与度?”是说美好的青春与谁共度?点出盛年不偶,必致美人迟暮,暗合自身不得志的遭际。
D.“飞云冉冉蘅皋暮”是回忆和佳人初次见面的情景,而“彩笔新题断肠句”则表达久等伊人不来,提笔伤痛之情。

本词下阕末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诗(体裁),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其中第三联称。在音律上,这种诗要求偶数句末一字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节奏明快,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表达出一种即使离别却又“落日心犹壮”的豪情。
B.第一联对仗工整,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清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C.第二联说离人像蓬草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不拘泥于对仗,落笔如行云流水,别具一格。
D.“萧萧班马鸣”一句,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注]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
试分析“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
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春日登楼怀归》中“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句很为后人赞赏,试结合诗文加以赏析。
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写登楼所见所感,但在情和景的表现上是不同的,试结合诗文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