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一直是主导货币,国家的兴盛就能促使本国主权货币上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有一席之地,得到足够的话语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2014-07-23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材料三 在这10年中,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欧元占的比例由18%升至27%,同期美元比例则由71.2%跌至 62.5%,而单论市场流通纸币的发行量,欧元在2006年也已超越了美元。
——《欧元10岁:“危机涅槃”再出发》
材料四 金砖银行的成立将推动现有不合理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变革。……金砖银行和货币储备库的建立正是金砖国家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的正确选择。
——林跃勤《金砖银行:重构国际金融新秩序》
注:2014年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同意以相同的出资比例成立一家旨在向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的银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动放弃世界货币体系核心支柱地位的原因。这对美国和世界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四,指出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怎样变化?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1960 年,由伊拉克出面邀请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委内瑞拉四国到巴格达举行石油生产国会议,商谈对一些西方国家一再单方面降低油价、严重损害了石油输出国的利益的问题采取对策,成立该组织。后来又有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厄瓜多尔等八国陆续加入遥70年代以来,该组织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辞书
材料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斗争列举:“1971年欧佩克与西方石油公司在德黑兰举行会
谈,签订《德黑兰协定》,把石油开采税率从50%增加到55%,打破了西方石油财团单方面制定标价的特权。”“为补偿美元贬值造成的损失,1973 年欧佩克与西方石油公司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谈判,达成了提高原油价格标准11.9%的协议。”1973 年10 月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叙及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战争。战争使阿拉伯国家收复了部分被侵占的领土)爆发,此间欧佩克决定立即对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后又对美国等五国实行石油禁运,为此立即减少各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并两度
大幅度提高油价,第一次提价70%,第二次提价124%,这次石油斗争成为1974 年到1975年西方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一个诱因。
——高校的《世界现代史》教材
材料三: 到80 年代后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分化瓦解,石油输出国组织出现裂痕。作为海湾首富的科威特由于和伊拉克等邻国的诸多矛盾而率先背弃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同盟”,单方面与西方国家进行石油贸易。伊拉克在多方交涉甚至发出各种威胁无效之后,加上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欲望,竟贸然出兵占领科威特,阿拉伯世界因此公开分裂为两大阵营遥在苏联解体,美国急欲复圆“独霸梦”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纠合“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阿拉伯世界更加四分五裂。
——《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看,石油输出国组织进行斗争的手段有哪些?这些斗争有什么意义?
(2)依据材料三,分析80 年代后期石油输出国组织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或组织要想求得发展袁应注意哪些问题?
西方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行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 世纪早中期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国富论》提出的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主张让“看不见的手”(即市场的自由竞争)所造成的市场“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加以控制;政府只需要发挥保卫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其余的就让“看不见的手”———市场自由竞争去发挥作用。
材料二:19 世纪早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1825 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每十年爆发一次,形成周期性经济危机,并蔓延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到来时,商品大量滞销,市场陷于混乱,生产也出现停顿萎缩。
材料三:20 世纪30 年代,英国学者凯恩斯又提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凯恩斯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竞争原则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认为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对经济发展也起重大作用。凯恩斯指出失业和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依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并避免发生经济危机。30 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针对胡佛政府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的一次重大经济改革,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请回答:
(1)联系所学知识,指出19 世纪早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条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评述推行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重大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与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有何共同的主张?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了哪些与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同的新主张?
(3)联系罗斯福新政前美国经济状况,简要说明罗斯福新政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因。
(4)联系罗斯福新政的结果,评价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
变式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9 年出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到1930年初就波及英国。到1932 年夏秋之际,英国的危机达到了最严重的地步。1931 年至1932年,失业工人达300多万,占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危机对英国农业的打击较为严重,1930——1932 年间,农产品价格下降34%,致使农业生产严重缩减。危机对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英国外贸打击也很沉重,出口贸易锐减,国际收支在历史上首次出现逆差。到1931 年国际收支逆差已达一亿英镑,英镑
的金融稳定地位受到猛烈震荡。
材料二:在危机面前,政府决定紧缩开支,削减社会保险,增加间接税来解决财政问题。这些措施遭到人民的反对,1931年8 月,工党政府辞职。新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力图保全金本位。但在接连不断的挤兑黄金的浪潮的冲击下,不得不于9月20 日宣布放弃英镑金本位,并以此作为克服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1 英镑从价值4.86 美元跌到3.4 美元……为了保持贬值后英镑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英国同帝国各成员国和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
家组成英镑集团。参加该集团的国家的货币与英镑挂钩,彼此间的贸易也以英镑为计算单位。1932年在渥太华举行的帝国会议上,英国与自治领及一些英镑集团国家建立英镑集团之间国家关税互利协定,以利于英镑集团内的双边贸易的发展,加强英国在国际市场上同其他强国的竞争能力。
材料三:失业者的悲惨状况和绝望情绪很容易为法西斯分子利用,连英国这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很深的国家也不能完全摆脱法西斯主义的魔影。1932 年10月,原工党大臣小组的一个成员,奥斯瓦尔德·摩斯莱爵士,组成了一个包括形形色色法西斯团体在内的英国法西斯联盟,在各地建立起地方组织。
材料四:1937年5 月,张伯伦上台之时,欧洲国际局势已经恶化,英国重整军备又受到国内经济状况掣肘。张伯伦便企图以绥靖外交来弥补国防军备力量之不足。他一改前任首相不过问外交事务的做法,一手统揽外交大权。在他的主持下,英国议会政府排斥以丘吉尔代表的对德强硬派的主张,形成一整套所谓“全面解决”欧洲问题的绥靖“总计划”。绥靖政策的最终目标是避战求和,保持欧洲现状,维持英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其具体战略设想是,通过谈判或协商,牺牲中欧及东欧一些小国的利益,出让自己的某些利益,以部分满足德、意法西斯扩张要求的做法,以“祸水东引”的手段,维护大英帝国的根本利益。
请回答: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英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为克服危机英国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英国的政治和外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兔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论语》
材料二:2005年9月28日,在儒家创始人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全球华人首次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举行。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代表,冒雨来到孔庙,参加“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孔子的主要思想。(6分)
(2)儒家思想在西汉和南宋两个朝代分别有什么新的发展?(6分)
(3)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进步人士对孔子及儒家思想采取了什么不同的态度?原因分别是什么?(10分)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儒家学说里包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等著名的观点,这两段话是哪两位思想家最早提出的?
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直到西汉武帝统治时期才确立其正统地位。当时,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个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采纳?最终动摇封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怎样的新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明末清初出现了三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