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
丘濂
①1月26日,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无意在老北京网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位网友1月13日发布的帖子《最终还是拆了》,文章配的照片显示,位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院落最南端的倒座房,也就是过去在四合院中通常供仆人居住的一排房屋已经被完全拆除。曾一智立刻通知了她所认识的文保志愿者、记者并且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②此时距2009年7月公众第一次通过媒体知晓梁林故居面临拆迁,已经过去两年半。当时,故居院落门口处的门楼、西厢房已经被拆毁,正房和倒座房还在。2009年7月10日,声称之前并不知道这是梁林故居的北京市规划委叫停了对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决定进一步研究其存废问题。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表态“将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还表示要邀请专家参与指导院落的保护方式和方法,尽快落实保护问题。但当年11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CHP)这家民间组织向市文物局提交将故居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申请,却遭到文物局的拒绝。
③2011年3月11日,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给开发商华润置地发了通知,称:北总布胡同12.24.26号院 (梁林故居)位于你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项目内,我区已将它列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东城区新发现项目,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请你公司在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法律和法规,对故居实施保护修缮,并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④但2012年1月26日当志愿者进入故居时却吃惊地发现,倒座房和正房均已被拆掉。附近居民证实,拆迁行为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本刊记者看到,故居院内依然还有因未谈妥补偿没搬走的住户,但他们并没有成为第一时间的举报者,这和房屋的产权属性有关。12.24和26号合并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就是当年梁氏夫妇住的北总布胡同3号。现在东城区房管局的档案资料显示,26号是私房,24号为公房。两个院子如今都成为不止一家住户的“大杂院”,因此不像一些名人后代依然具有产权的宅院,这里的居民没有任何保护文物的动力。2009年夏天媒体开始对故居历史做大幅报道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故居的居民对所住房屋的这重身份感到厌烦。住在26号院中的一位王女士认为她的家庭生活每天都要受到访客的打扰。她说:“这房子是我家的,不是故居。”
⑤梁林故居被拆除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谢辰生说,名人故居与纯粹古建筑不同,古建筑的意义在于建筑本身,如果灭失,再复建可能是“假古董”。但梁林故居的价值在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因此,只要梁林故居的原基址未变,复建就有意义。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认为,故居的位置应该作为遗址地加以保护,可以在原址辟建遗址公园,在园区内除为梁、林先生立碑外,还要保留一处废墟,以警示后人。如果一定要建,可以建一个纪念馆,但要按照可识别原则设计,其建筑形制与原貌要有相当的距离,不能混同。这两位超过80岁的老人都是古建筑保护领域的权威。
⑥在各方为保护梁林故居奔走呼吁时,故居所在地块开发商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华润置业对外将故居拆迁解释为一种形式的保护,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也对此发表评论说,拆除是由于建设单位为防止房屋在过节期间出现险情,而提前对房屋进行的“落架维修”,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而一位文物修复专家则告诉本刊记者,落架维修是在建筑物毁坏严重的情况下将它进行解体大修,应尽量保留文物完好的部分。“所谓的‘落架’也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对拆下的构件取名编号。还要搞好构件的鉴别,对拆下的构件根据损坏情况进行鉴别。” 不过从文保志愿者了解的情况看,这次拆除的过程完全缺乏秩序,在现场参与拆迁的两个工人说,砖瓦大家随便拿,也没有人不让拿。
⑦究竟开发商的拆除行为如何界定还需要等待东城区文委会的进一步调查。《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一书的作者陈光中认为,在这个事实尚未查清的阶段舆论和媒体就指责开发商也许有欠公允,但并不是件坏事。“这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监督环境。毕竟在那片地上没有出现建筑物前,谁也不能说开发商就不会在那里复建。但我过去常目睹的一种情况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被迅速拆除,接着新的地基打了,楼也盖起来了。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工夫,怎样都来不及挽救了。《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是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数目和那块黄金地段的地价相比,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相比,又算什么呢?”陈光中提到了位于宣武区棉花胡同的林白水故居,那是一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商硬是拆掉了,结果交了罚款,又在旁边的位置建造了一个四合院,但外观、格局、大小和原来的故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崭新的、不伦不类的四合院。”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6期,有删改)请简要分析第②③段在这篇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请概括文章④⑤⑥段中针对梁林故居的拆除,各方人士表现出的不同态度。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陈光中的话有哪些用意?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济南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如果梁林故居的遭遇发生在你身边,你想对哪些人说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一张药方
立夏
习武镇人人习武,连姑娘家都会几手花拳绣腿,小娃娃也学着舞枪弄棒。却有一人例外,那人就是王小三。王小三是个外乡人,如果没有一手高超的医术和见人先露三分笑的巴结,不习武的王小三是绝无可能在习武镇站稳脚跟的,他跟习武镇的人实在是大不相同。
习武镇人高大健壮,王小三黑瘦干瘪;习武镇人说话高亢激昂、中气十足,王小三却操一口绵绵软软、叽里咕噜的外乡话。习武镇人崇尚用拳头说话,谁的拳头硬,就服谁。所以王小三越和善客气,越让习武镇的人看不起。不过,习武镇及周边四邻八乡的人离不开王小三,他开的小三药店,专治跌打损伤,远近闻名。那些鼻青脸肿、断胳膊断腿的主儿,在王小三这儿开个药方,推拿敷药十天半个月,又能生龙活虎地出去打打杀杀。所以小三药店每日车马盈门,任他收费低廉,还是挡不住地成了习武镇数得出来的富户之一。
既是富户,就有人上门借钱。在习武镇借钱,靠的是拳脚上的功夫。邻镇的那几个小泼皮,只有几手皮毛功夫,在镇里的其他富户那儿借不到,专找王小三借。每次泼皮一开口,王小三立马把银两奉上,绝无二话。镇上的人气不过,合计着要替王小三出头,刚一露话音,王小三就将一双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邻居们顿时兴味索然,不再管他的闲事。渐渐地,习武镇得健忘症的人多了,拿了药方,敷了药,却忘了带钱,事后还忘了还,王小三也不计较,下次见面,依旧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
那日凌晨,老街的榨油作坊突然失火,等到大家发现,火舌已吞噬了整个铺面,老板娘抱着她的小女儿困在后厅尖叫,人们越不过火墙,只能提着一桶桶的水泼上去,却于事无补。这时,只听对面小三药店的木门“吱呀”一声,一个瘦小的人形呼地蹿过街面,一个鹞子翻身,灵巧地跃上了临近的屋顶。不等人们回过神来,王小三已手提两人出现在屋顶,轻松落下。将她们放下后,他再次跃上屋顶,手劈脚踢,硬是将周围房子的椽条全部挪开,防止了火势的蔓延。
第二天,小三药店的门外大清早就齐刷刷站着那帮泼皮,他们是来还钱的,王小三眯眯笑着收下了。他们却还不肯走,跪在地上把头瞌得咚咚响,求王小三收他们为徒,王小三决计不肯,把一双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初秋的天气渐渐有了凉意,习武镇来了一个陌生中年男子,一路打听来到小三药店。王小三一见此人,顿时面如死灰。那人并不说话,只伸手在墙上轻轻一按,墙上立刻出现五个深深的指印。王小三也没说话,伸出手,在那指印上轻轻一抹,指印不见了,只看到一块凹进去的墙面。那人面色一沉,扭身就走,绝尘而去。王小三长舒一口气,依旧做他的药店掌柜,脸上的笑意却渐渐地浓了。
转眼又过了两年,一须髯皆白的老者寻到药店,叫一声习武镇人从没听到过的陌生名字。王小三呆了半晌,还是应了,走到老者面前,低头说:“来吧。”老者在王小三肩膀上重重一拍,然后仰天长笑一声,摇摇晃晃走了。王小三站在那儿,汗如雨下,面色却出奇地平静。
王小三从此一病不起。习武镇人络绎不绝地来看他,有血气方刚的,摩拳擦掌要王小三说出老者是谁,他们练好武功帮他寻仇。王小三虚弱地摆着手:“是我犯大错在先啊!当时年少轻狂,苟且偷生这些年,足矣。”习武镇人哀哀叹息:“以后我们有了伤痛,又去哪里找你这么好的医生啊?!”王小三手指药柜最上一格:“那里有一张药方,乃根治一切伤痛之良方,等我走了,你们拿出来看吧。”说完,便溘然而逝。
那张药方,一直被恭恭敬敬挂在习武镇的祠堂。据说,看过药方的人,从此很少有错筋动骨之伤。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习武镇人高大健壮,王小三黑瘦干瘪”,习武镇人崇尚武力,王小三为人和气,小说的这些铺垫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 |
B.习武镇人喜好练武,心无旁骛,所以看病经常忘了带钱,事后也完了还。 |
C.赖账不给的泼皮们在王小三救人之后,立刻来还钱,是被王小三精湛的武艺给吓怕了。 |
D.王小三被老者在肩膀上重重一拍后,为自己年少轻狂犯下的大错终于有了结果而心境平 |
静。
E.最后一张药方让习武镇人看了一遍就从此很少有错筋动骨之伤,说明此前王小三给人看
病留了一手。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为什么极力叙写王小三对人的和善客气?请作简要分析。
试分析小说中王小三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的题目“最后一张药方”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简要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人园林
文人园林与皇家园林一样,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类别,它代表了民间住宅花园的精华,在园林史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历史上文人花园数量最多,有不少主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或书画家,影响很大。文人园一般均较小,容纳不了许多景,没有苑囿那种宏大壮丽、摄人心魄的美景,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和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
镇江焦山是一座处于长江中的小岛,环境特别幽静。山半腰有座别峰庵,娟小玲珑,四周绿树翠竹相映。庵中有两间书斋,曾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读书处。门旁挂有画家手书的一副楹联:“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在板桥看来,好的居住环境并不在于大和多,而是要有诗意,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这“雅”和“小”,便是文人园林的主要特点。
在古代封建社会,文人知识分子最好的出路是入仕做官,但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只能靠教书或卖字卖画为生,经济状况并不太好,因而他们的园林大多是位于自己傍宅的空地上,占地不大。这从现在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也可反映出来,如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而名。还有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皆以小而著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古代园林艺术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化不利为有利,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
苏州网师园是江南颇有代表性的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簃”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复建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庭院一隅的一树一石,都要经过推敲锤炼,注入文心诗意,以收到笔少气壮、景简意浓的艺术效果。
文人园林的景色,大多比较雅。这里的雅,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这一风格的获得与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琐的艺术原则密切相关。除了山水景致之外,文人园林的建筑装修和小品也十分雅致、朴素。
文人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的密切结合,即所谓“游”和“居”的统一。古人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留园,是苏州一座著名的文人私园。它大致可分为中、东两部分。虽然这两部分主要景色不同,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游”与“居”的结合。下列选项中关于“文人园林”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园林的景色,大多比较雅。这里的雅,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 |
B.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能够密切结合,即所谓“游”和“居”的统一。 |
C.大部分文人只能靠教书或卖字卖画为生,经济状况并不太好,所以唯有“雅”和“小”能成为文人园林的特点。 |
D.“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充分概括了文人园林的特点。 |
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文人园林”空间小的的一项是( )
A.文人园林大多是位于自己傍宅的空地上,占地不大。 |
B.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 |
C.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从现在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可反映出皆以小而著称。 |
D.“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可见文人园林空间小,容纳人少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人花园在历史上数量最多,其主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或书画家,影响很大。 |
B.文人园林要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必须要有诗意。 |
C.已复建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苏州网师园,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 |
D.文人园林与皇家园林一样,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类别,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和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
花种
包利民
从起事起,林一然就知道爷爷每天伺弄他的那些花。夏天里,房前屋后地栽种,冬天,在一些破盆破罐里栽种。都是同一种花,并没有看出有什么特别的美,而爷爷却如同命根子一样呵护着。据说那是爷爷自己经过多次配种杂交而生成的品种,天下独此一家。
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兵戈乱世,爷爷对这些花却有着特殊的感情。林一然对爷爷的做法充满了好奇,爷爷的腰间,长年挂着两个小小的布袋儿,一个装着烟叶,另一个则是花籽儿。没事儿的时候,就掏出一小把来,逐粒地摆弄。那时村里寥落无比,很多人家都逃荒的逃荒,避乱的避乱,即使留下来的,也是终日惶惶,一片死气沉沉。唯有林一然家,一院子开着的花儿,仿佛一个标记,在破败之中分外耀眼。所以常引来那些流离的人,以为是家境好,上门乞讨。
林一然当兵走的时候,爷爷还弯着腰,给那些花浇水。他说:“爷爷,我要去打鬼子了!”爷爷没听见般,依然凝神看着花。林一然又说:“爷爷,等我们胜利了,咱们就有好日子了,到时我开一大片地,专门给你种花!”爷爷站起身转过脸,眼中漾着一丝暖意,腰间的两个布袋儿也晃动着。林一然就这样踏上了征程,身后是一片灿烂的绽放,和一个身影。
经历了大小战斗无数,林一然也在枪林弹雨中跋涉过太多的山山水水。他作战勇猛,仿佛与鬼子有着血海深仇,事实也是如此,他的父母都惨死在鬼子的屠刀下,是爷爷把他拉扯大。每当和战友们谈论起老家,他都是一脸的灿烂,如家中那些花儿。他对大家说:“我家最好找,进了村,看哪个院子里开满了花就是我家!”
而再次回到家,已是六年以后,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林一然的部队也正好经过家乡。他跑进村子,脚步像心情一样急切。可是,却没能看见那一院子的花开,入目的,只是断壁残垣,还有着火烧过的痕迹。他在废墟里茫然地找寻着,却是没有爷爷。
他向乡亲们打听,乡亲们悲痛地告诉他噩耗,在他离家的第三年,爷爷就被鬼子害死了。因为爷爷时常掩护一些受伤的八路军,被鬼子发现,烧了房子,把爷爷带到村南的荒甸上,活埋了!
林一然哭倒在地,想起当年离开时对爷爷说过的话,想起爷爷那转头间温暖的眼神,悲从中来。哭够了,他问起爷爷的埋骨之地,乡亲们也说不清楚,甸子那么大,每处都一样,记不清活埋的具体地点也是情理之中。
林一然疯跑向村南的荒甸,乡亲们在身后跟着。正是五月,甸上杂草丛生,他在心底不停地呼唤着爷爷,风吹草动,却没有一处回应。忽然,他远远地看见一簇簇花儿开放,仿佛一团团火点亮了眼睛。他冲过去,在花丛中,他细细地看着,就是爷爷长年种的那种花,独此一家。他缓缓跪在地上,对乡亲们说:“我爷爷就埋在这里,这些花就是标记!”是的,除了爷爷,再没人能种这种花。
一个乡亲忽然说:“我想起来了,你爷爷遇害时,我也远远地看着。当鬼子往坑里填土时,你爷爷向四外扬了好几次手,好像扔出了许多东西,肯定是他布袋里那些不离身的花籽儿了!”林一然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爷爷撒出那些花籽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就是为了自己回来时,能找到他吧!那些种子生根发芽,拔节开花,然后花籽随风洒落,几年下来,这里已是这么一大片花了。仿佛爷爷的身影仍在花丛中,回头冲他微微地笑。
悲伤的心底有了暖暖的感动,只要这些花儿还在,自己就永远找得到家,找得到爷爷,在林一然的心中,那是最美的标记,在生命中永远灿烂!小说以“花种”为题,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文中的画线句子有怎样的作用?
小说中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5分)
本文写战争年代美好家园被侵略者焚毁,与大多数战争题材营造的凄凉悲苦之境是否一样?请结合本文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
对电影《祝福》的一点看法
胡 裴
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在鲁迅写的原文里是没有的。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里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以至于她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
原文里面写的祥林嫂对现实的社会没有作出任何反抗的,她也无法反抗。从鲁四老爷到四婶,到柳妈再到鲁镇里的人们都在她的变化里作出消极的反应。鲁四老爷骂她是“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而四婶知道她改嫁后,根本不让她碰祝福的祀器。而柳妈也是一个受封建社会思想和礼教毒害极深的人,也是旧社会的受害者。不过,她却和其它鲁镇上的人一样,抱着冷冷的态度。而鲁镇上的人更是对祥林嫂漠不关心,从祥林嫂儿子被狼吃,到祥林嫂的死,她们都是抱着一样的态度,谁也没有真正地关心过祥嫂林。平日里听祥林嫂的倾诉,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单调乏味。而祥林嫂,由始至终都是没有反抗的,都是默默地忍受。
文中写到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越来越来差,她不准祥林嫂碰祭祀的工具,从开始叫祥林嫂“祥林嫂,你放着罢!”到最后的“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过程,祥林嫂的态度也是一样,不言语,默默地站到另一边,怔怔地看着。“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黑色,也不再去取烛,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切,都说明了鲁迅所想写的,所表达的祥林嫂是不可能对封建社会做出任何反抗的。而最后,祥林嫂去问“我”世上有没有鬼的时候,她的态度也是希望有其有,又希望其无的。而无奈之下,她还是选择死亡。这可能是她必然的结果,因为她无法做出任何的反抗。在那个世界里,每一位都是“被吃者”。而“被吃者,也在无意中吃人。”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下,祥林嫂的死,也就成了必然。而她的挣扎就不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而问灵魂也只是“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她也没有明确的态度。鲁迅写作态度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的目的只是把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摧人留心,加以治疗。对电影《祝福》中“怒砍门槛”这一情节,历来众说纷纭,下列分析比较切合实际的一项是()
A.作品的改编符合当时社会实际需要。 |
B.丰富了电影的情节内容,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
C.电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样一个行动性很强的镜头,使得情节生动形象。 |
D.改动的情节可以提高鲁迅原著的思想性。 |
下列分析不合乎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祥林嫂在旧社会里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 |
B.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鲁镇里的人们,都对祥林嫂的变化作出了消极的反应,使得祥林嫂不可能反抗。 |
C.祥林嫂的挣扎不能算做是对旧社会的反抗。 |
D.鲁迅的写作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认为祥林嫂的反抗力度不够。 |
文中说“她的挣扎就不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共8分)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为什么作者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但是“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联系所给文段内容回答
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
结合上下文,说说“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有哪些丰富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