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全义,字国维,濮州临濮人。祖琏,父诚,世为田农。全义少为县署役夫,尝为令所辱。黄巢起冤句①。全义亡入巢军。巢入长安,以全义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巢败,依诸葛爽于河阳,屡有战功,爽表为泽州刺史。爽卒,事其子仲方,仲方为留后,表全义为河南尹。梁祖建号②,以全义兼河阳节度使,封魏王。性勤俭,善抚军民,虽贼寇充斥,而劝耕务农,由是仓储殷积。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民之来者抚绥之,无重刑,无租税,流民之归浙众。王命农隙,选丁夫授以弓矢枪剑,为坐作进退之法。行之一二年,每屯增户。大者六七千, 次者四千,下之二三千,共得丁夫闲弓矢、枪剑者二万余人。有贼盗即时擒捕之,刑宽事简, 远近归之如市。且耕且战,岁滋垦辟,招复流散,待之如子。五年之内,号为富庶。每农祥劝耕之始,全义必自立畎亩,饷以酒食。数年之间,京畿无闲田,编户五六万。乃筑垒于故市,以防外寇。全义每喜民力耕织者,某家今年蚕麦善,去都城一舍之内,必马足及之,悉召其家老幼,亲慰劳之,赐以酒食茶彩,丈夫遗之布裤,妇人裙衫。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诘之。民诉以牛疲或阙人耕锄,则田边下马,立召其邻责之曰:“此少人牛,何不众助之?”邻皆伏罪,即赦之。自是洛阳之民无远近,民之少牛者相率助之,少人者亦然。
田夫田妇,相劝以耕桑为务,是以家有蓄积,水旱无饥民。天成初,薨于洛阳私第,年七十五,谥忠肃。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全义传》)
【注】①冤句:今山东菏泽。 ②梁祖建号:梁太祖朱温建立后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之来者抚绥之绥:安抚 |
B.且耕且战,岁滋垦辟滋:增加 |
C.全义必自立畎亩,饷以酒食饷:犒劳 |
D.丈夫遗之布裤,妇人裙衫遗:遗失 |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尝为令所辱若属皆且为所虏 |
B.招复流散,待之如子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 |
C.且耕且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D.乃筑垒于故市,以防外寇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张全义勤于政事的一项是( )
①祖琏,父诚,世为田农 ②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
③巢入长安,以全义为吏部尚书 ④有贼盗即时擒捕之,刑宽事简
⑤每农祥劝耕之始,全义必自立畎亩 ⑥选丁夫授以弓矢枪剑,为坐作进退之法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全义是濮州临濮人,黄巢攻入长安,任命张全义为吏部尚书,兼任水运使。后来又到河阳依附诸葛爽,诸葛爽上表推荐张全义为河南尹。 |
B.梁太祖建国,任命张全义兼任河阳节度使,封魏王,在张全义的治理下,每屯都增加了户数。五年之内,他所治理之地便被称为富庶之地。 |
C.张全义总是喜欢努力耕织的百姓,某家今年养蚕种麦很好,如果在距离京城三十里之内,他都一定要骑马赶去,把这家人全家老幼一起召来,亲自慰劳他们。 |
D.百姓若拿耕牛疲乏或缺乏人丁耕锄来申诉,他就立刻召集那人的邻居并责备他们。从此洛阳的百姓无论远近,对缺少耕牛和人力的人家都竭力帮助。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勤俭,善抚军民,虽贼寇充斥,而劝耕务农,由是仓储殷积。
(2)田夫田妇,相劝以耕桑为务,是以家有蓄积,水旱无饥民。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极,至 |
B.缘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 |
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边际 |
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颓然,跌倒的样子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B.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C.而未知西山之怪特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D.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交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宴游西山之前的生活和心情。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
B.第二段中写出了偶遇西山,远望怪特,从而有了宴游西山的艰难过程。 |
C.文章末尾道出宴游之乐,自然与心灵的合一,精神的顿时解脱。 |
D.作者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写出了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高远。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已,观其他说,多中时病,抵之地;复取视者再,卒多施行。寻被谗下狱。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闇①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
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时勉为祭酒六年,列格、致、诚、正四号,训励甚切。崇廉耻,抑奔竞,别贤否,示劝惩。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
(选自《明史·李时勉传》,有删节)
【注释】①谅闇:也作“凉阴”,指帝王居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缚以来,朕亲鞫鞫:审问 |
B.不相值值:遇到 |
C.疏何语?趣言之趣:知趣 |
D.帝闻言,色稍霁霁:消散、缓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多中时病,抵之地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B.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求人可使报秦者 |
C.以衾裹足纳桶中臣以供养无主 |
D.候舟发乃去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勉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
B.李时勉上书言事,惹怒了仁宗皇帝,又不屈服,因此被打得几乎死去。 |
C.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
D.宣帝继位命令李时勉详细陈述触犯先帝的事情,可李时勉只陈述了六件事就因为过于恐惧记不清其他事了。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诸 生 贫 不 能 婚 葬 者 节 省 餐 钱 为 赡 给 督 令 读 书 灯 火 达 旦 吟 诵 声 不 绝 人 才 盛 于 昔 时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
(2)是第难言耳,草安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注]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吊而更以贺也吊:慰问 | B.于是有水火之孽孽:灾祸 |
C.非特负足下也特:只,仅仅 | D.宥而彰之宥:珍藏 |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吾所以尤贺者也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B.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教以慎于接物 |
C.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D.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若入前为寿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参元家遭遇了火灾,家里的一切被烧得干干净净,连烹调用的油脂、淀粉之类的东西都没了。 |
B.作者对王参元家遭遇火灾的态度,先是大惊,然后又觉得疑惑,最后大喜,因为这一场大火将给王参元带来好的名誉。 |
C.作者对王参元的赞赏话积在心中五六年,在适当的机会对别人称道王参元的时候,却遭到了他人的嘲笑。 |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对当时官员选举任用中,贿赂盛行和清廉官员受诬陷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京 城 人 多 言 足 下 家 有 积 货 士 之 好 廉 名 者 皆 畏 忌 不 敢 道 足 下 之 善 独 自 得 之 心 蓄 之 衔 忍 而 不 出 诸 口 以 公 道 之 难 明 而 世 之 多 嫌 也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作古体诗,极迟不过两日,可得佳构;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因古体诗地位宽馀,可使才气卷轴;而近体诗之妙,须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天籁不来,人力也无如何。今人动轻近体,而重古风,盖于此道,未得甘苦者也。叶庶子书山曰:“子言固然。然人功未极,则天籁亦无因而至,虽云天籁,亦须从人功求之。”知言哉!(选自袁枚《随园诗话》卷五)作者认为近体诗的妙处体现在哪里?用文中原句作答。
袁枚所主张的“此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不超过3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庐山纪游(节选)
【清】査慎行①
甲戌晨起,四山朝气排闼送青②,爽人心目。寺③居万木中间,西南其户。早饭后,东林僧如升告归。老僧眉生伴我行。二里,至芦林,有佛屋,当太乙峰西麓。清泉一笕④,葭菼苍苍,令人坐山林而发江湖之想。东望五老,南望汉阳、上霄诸峰,突兀趁人⑤。五六里,至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隔岸,与九叠诸峰相连,趾尽于土目湖。《归宗寺志》推为主山,五老、紫霄皆从此分枝。
午后,留行李于万松僧舍,亟欲往观三叠泉。而此间居僧如麋鹿,不肯为向导。仍强眉生同行。沿涧而行,草树蒙翳。路穷则涉水,已复登岸。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龙蛇蜿蜒,雷霆砰击者,九叠谷也。自绿水潭而下,怪石凌乱,绝壁俯临,两岸无路。北涯斗坡,若有人迹,可容半足,侧身而上,仅乃得过。老僧不能从矣。计此去大梁津当不远。忽遇担柴而至者,询以三叠泉路,答云距此尚远。会日已衔山,遂寻旧路返,以告眉生。眉生云自一线天北望三叠泉不过半里,乃知为樵夫所绐。盖此泉虽见于太白诗,至南宋始著。朱子⑥从南康迁浙东提举,去后方知之,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惓惓以不见新瀑为恨。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太白《庐山谣》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之句。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凿矣。元李溉之谓在开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或云在二峰间,桑子木则以为本无石梁,如竹林之幻境。方以智又以为确然有之,众说纷纭,皆非定论。(有删改)
【注释】①査慎行:清代诗人,浙江海宁人。②排闼送青:推门送来满眼青葱。③寺:指千佛寺。④笕:引水的长竹管。⑤趁人:逼人。⑥朱子:朱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兀趁人突兀:猝然。 |
B.北崖斗坡斗:通“陡”。 |
C.乃知为樵夫所绐绐:哄骗。 |
D.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凿矣凿:穿凿附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人坐山林而发江湖之想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B.路穷则涉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C.若有人迹若望仆不相师 |
D.仅乃得过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询以三叠泉路。
A.夫晋,何厌之有 |
B.翱翔蓬蒿之间 |
C.今臣亡国贱俘 |
D.吾属今为之虏矣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按时间和空间顺序,略写从千佛寺出发去往万松坪一路的风景。虽是略写,但也生动形象,且记叙中穿插抒情。 |
B.午后,“我”急欲游览三叠泉,但因万松坪的和尚胆小不肯当向导,只好再竭力请眉生同行。这为后来“我”错过三叠泉留下伏笔。 |
C.离开万松坪后,“我”一路行来,先后经过犀牛峰、九叠谷,可谓路险景奇。这几句写景,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
D.文章引朱熹的《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一文之意和李白《庐山谣》诗,表明“我”虽没见到三叠泉,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三 叠 泉 源 经 九 叠 谷 口 然 后 垂 而 为 瀑 其 势 遇 石 凡 三 跌 从 高 而 下 如 银 河 之 挂 石 梁 乃 诗 家 形 容 比 拟 之 词 所 谓 三 石 梁 者 即 三 叠 泉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
(2)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