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共产党诞生 | B.红军长征胜利 |
| C.抗日战争胜利 | D.国共第二次合作 |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
|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
《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
|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
|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
|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是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此后无论谁想建立专制独裁统治都会为人民所讨伐,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使复辟力量日益强大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三十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中法战争 |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