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绿色的宝库
地球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是自然界巨大的绿色宝库。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工厂,一亩森林每天生产的氧气能满足65个人一天的需要。森林能吸收有害物质,一公顷的柳杉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森林能防止水土流失,20厘米厚的表土层,如果被雨冲刷干净,林地需要57.7万年,草地要8.2万年,耕地是26年,裸(luǒ)地只要18年。森林能涵养水源,树冠就像一把张开的伞,可以截留10%��20%的雨量,5万亩森林的储水量,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假如没有森林,地球将会有450万个物种灭绝,洪水将泛滥,沙漠将不断扩大,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会大大恶化,因此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1)根据短文内容,任选下面一个关联词语写一句话。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只要……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选择,对的画“√”,错的画“×”。
①这段话主要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 )
②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假设说明的方法。( )
③这段话主要运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 )
(3)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_____”画出来。
(4)森林对人类有哪些重要作用?概括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窃读记》的作者是_________,这篇课文以“__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急匆匆赶到书店,__________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________”的________感受与________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__________和对知识的___________。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的“小苗”是指_________;“大树”是指___________,他认为21世纪的青年不仅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还要_________的_______。
(3)《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长生果”》一文的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作文,构思要_____________,落笔要______ __,要写出自己的______________,要借鉴、模仿和________。
读永恒的书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shǔ shù),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chǔ chù),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你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2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4分)
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比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自然段“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20分)
读书破万卷
三十年代的一天,南京国学图书馆的馆长办公室来了一位少年。馆长听完少年很有礼貌的诉说后,非常吃惊。原来,他请求馆长允许他在图书馆里用一年的时间,把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通读一遍。馆长同意了,但对这位文弱的少年一年之内要读完数万卷书,他的心里不免有些怀疑。
在人们质疑的目光下,少年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始了紧张的读书生活。从这以后,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还是他。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
就这样,每天读书达十几个小时的他,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把数万卷书读完了,而且还搜集到数百万字的资料。几年以后,一本有名的《中国思想史》从他的笔下诞生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正是他从苦读中得来的。
这位有志少年便是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老先生。
(1)听了少年的请求,馆长为什么非常吃惊?(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馆长同意了少年的请求后,为什么心里又有所怀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描写少年刻苦读书的语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16分)
我( ① )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 ② )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 ③ )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 ④ )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1)把下面的动词按照文中出现的顺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8分)
挤跨踮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2)文中“暗喜”是什么意思?作者“暗喜”的是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阅读轻松答。(22分)
一张未答完的考卷
清晨,我向学校走去,心里一个劲儿地翻腾着昨天老师讲的话:“我们一定要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我暗暗下定决心: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老师,您早!”忽然,一声清脆的童音打断了我的思路。我一抬头,原来是一个低年级的小朋友向张老师打招呼,我怪自己只顾想事情,连老师都没看见,我该怎么办呢?背诵了半天,需要时(竞 竟)这样口笨舌拙!我鼓起勇气,跑到张老师面前说了声:“张老师,您好!”张老师笑着说:“小(掏 淘)气也变规矩了,好啊!”听见张老师夸我,我心里乐滋滋的,便向她表示了自己痛改前非的(绝 决)心。“好,我考考你。”我和张老师并排走着,他问我:“如果你妨碍了别人的工作或学习,如何道歉?” 我接口说:“赶快说声‘对不起’。”“有人无意碰了你,并已经向你赔礼,你该怎样?”“如果有人无意碰了我,我就应该宽宏大量地说‘没关系’。”张老师见我对答如流,鼓励我说:“回答得好啊!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背会这些词句是远远不够的,好比人走路刚抬起脚,漫长的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要言行一致!”“是!”我满怀信心地答道。∥
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心想,可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在教室里乱窜乱叫了。我打开语文书,准备预习功课。这时,刘明凑近我,低声说:“小伟,请你帮我解释一下这个词语。”“好吧!”我俩研究了一会儿,他的疑难问题解决了,便说:“麻烦你啦!”“哪里话, 别客气!”我急忙回答。∥
当我美滋滋地回味着刚才的文明对话时,张老师的话又一次在我的耳(伴 畔)响起:“……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是啊,我想,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今天的行为只不过是走路才抬起脚,还要坚持下去,在我们面前放着的,是一张未答完的考卷啊!∥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在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字。(4分)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宽宏大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答如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分好的段落,概括各段段意。(4分)
①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的作者要说明什么?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上“√”。(6分)
①我们说话时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
②只有下决心才能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
③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不能只会背词句,要言行一致,还要坚持做下去。( )
(5)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面前放着的,是一张未答完的考卷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造句。(4分)
①兴冲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