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下图表示该抗虫水稻主要培育流程,据图回答:
(1)④过程应用的主要生物技术是 ;该技术的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阶段,利用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2)杀虫基因(crylA)是人们根据几种Bt毒蛋白的分子结构,设计并人工合成的,这属于 工程技术范畴。
(3)组建理想的载体需要对天然的质粒进行改造。下图是天然土壤农杆菌Ti质粒结构示意图(示部分基因及部分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位点),据图分析:
①人工改造时,要使抗虫基因表达,还应插入____________。
②人工改造时用限制酶Ⅱ处理,其目的是:第一,去除质粒上的 (基因),保证T-DNA进入水稻细胞后不会引起细胞的无限分裂和生长;第二,使质粒带有单一限制酶作用位点,有利于___________。第三,使质粒大小合适,可以提高转化效率等。
③若用限制酶Ⅰ分别切割改造过的理想质粒和带有抗虫基因的DNA分子,并构成重组Ti质粒。分别以含四环素和卡那霉素的培养基培养已成功导入抗虫基因的水稻胚细胞,观察到的细胞生长的现象是 。
(4)若限制酶Ⅱ切割DNA分子后形成的粘性末端为 ,则该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是 。
(14分,每空2分)观察下面发生在真核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示意图(甲表示甲硫氨酸,丙表示丙氨酸),回答问题:
图1图2
(1) 图1表示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①表示的有机物为________。
(2) 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连接甲和丙的化学键是_______。
(3) 图2过程发生的场所(细胞器)是________,如果一个细胞中的④由180个核苷酸组成,则它最多能编码________个氨基酸。
(4)写出该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_______________。
(10分,每空2分)下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
(1)⑤过程应用的原理是,⑦过程常用的方法是。
(2)④过程形成的AaBB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甲乙通过上述方法能培育得到AAbb的最快途径是。
(3)⑥过程发生的变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期。
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时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d表示___________。
(2)若将该反射弧放入较低浓度的钠盐培养液中,传入神经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
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膜外。
(3)用a刺激传出神经元,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图乙,膜电位从③到④变化时,膜上打开的离子通道是 ___________。
(4)正常时,分别用a、b刺激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会引起骨骼肌收缩。某同学用a刺激传出神经元,发现骨骼肌不收缩。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甲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请预测现象及结论。
第一步:用a刺激传出神经元,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
①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受损;
②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
③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 _______受损;
④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 _______ 受损。
右图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腺体,请分析回答:
(1)人过度紧张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_________________ ,最终促使乙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称为_______调节。
(2)甲分泌的___________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方面表现为___________作用。
(3)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图中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人的各项生命活动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定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
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1)实验步骤:
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
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②用喷壶分别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
③将两组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
测定两组植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