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1)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
的 (填仪器名称,下同);搅拌时用筷子代替 .
(2)①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②小明同学选用片状的鸡蛋壳和 (填一种厨房调味品)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2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 (填序号).
A.反应过程中可以添加固体药品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③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填序号).
A.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C.粉末状的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浓硫酸与甲酸共热制一氧化碳
④收集二氧化碳常选用装置 (填编号,下同);若收集氨气应选用装置 (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⑤下列哪些方法可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填序号).
A.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中部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至集气瓶口
C.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O2、H2、CO2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气体,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应选用 (用字母A~F填空)装置,其中的玻璃仪器(连接装置除外)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O2时,加入的固体起 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用C装置干燥H2时加入的试剂是 (填名称),收集H2选用的装置是 ,其原因是 。
铝是重要的轻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电讯和建筑领域。铝亦有其特殊的性质,试根据以下信息填空或简答。
(1)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铝比锌 。但是将铝片和锌粒分别投入稀硫酸中,铝片表面产生的气泡却比锌粒少而慢。为了探究铝与酸反应的规律,小强用相同质量、相同形状的光亮铝片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实验四 |
|
实验现象 |
铝表面产生气泡很小且慢 |
铝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
铝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
铝表面产生大量气泡且快 |
(2)比较实验三、实验四说明铝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 有关。
(3)比较实验一、实验二说明铝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可能与 、 粒子和温度、金属与酸的接触面积等多种因素有关。
(4)写出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小芳将长条状铝片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片刻,轻轻摇动铝条,受热一段会左右摇晃,却不像蜡烛那样滴落。为探究其原因,小芳查阅资料得知:铝的熔、沸点分别是660℃、2460℃;氧化铝的熔、沸点分别为2054℃、2980℃。
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 。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所选用的收集装置是E或 (填字母序号,下同)。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 ,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
(4)某同学用较浓的盐酸制取氢气,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氢气,则装制连接顺序序号为 。
(5)实验室制取2g氢气,理论上应取锌的质量是 g。
现有一包黑色粉末,可能由铁粉、碳粉和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黑色粉末的成分进行探究并提炼其中的某种金属。
【提出问题】黑色粉末是什么?
【初步实验】把少许黑色粉末与足量稀盐酸混合,立即产生气泡,且反应后无固体剩余。
【查阅资料】①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②氢气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初步结论】黑色粉末可能是 或 。
同学们为了进一步确定黑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
【实验现象】试管底部有红色物质生成。
【实验结论】黑色粉末是 ,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探究】为了提炼其中的某种金属,同学们取相同质量的黑色粉末,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1)步骤2和步骤3中物质分离的操作名称是 。
(2)方案中的五个步骤,其中不能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的步骤是 。方案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D、E是同一种溶质形成的溶液,但不能判断其中溶质质量大小,理由是 。
(4)请你分析哪种方案合理并说明理由 。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做中和反应的实验,当他们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探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NaCl和NaOH;猜想二:可能只有NaCl;猜想三: 。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 |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 |
|
猜想一不成立 |
② |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
|
猜想三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