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前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怎样思想(不能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影响。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措施 |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颁布的措施 |
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 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26年,颁布了以瑞士民法为蓝本的《民法》…… 1925年,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 1928年,规定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和凯末尔改革的特点。指出二人改革的共同的政治前提。改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进步趋势。
材料三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到,“1921 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式: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邓小平在改革五年后总结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
1922 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邓小平在1979 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可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宁和邓小平的共识。分析这些共识对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改革成功的因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世界市场上的银价时涨时落,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影响,……1934年美国宣布实施《白银法案》,授权其财政部可以高价购买国外白银,从而造成中国大批白银外流。……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心恐慌,在各大城市相继出现白银挤兑风潮,造成不少银行停业或倒闭。……商业的不景气,自然牵连到工业不景气,仅上海一地,1935年就有238家工厂倒闭。1934年10月,为彻底解决因银本位制而造成的金融危机,国民政府决定实施法币改革,彻底废除银本位制。……对国民政府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地方上的货币发行权被取消,白银又被收归国有,其财政上不得不更加依附于中央,各省之间的货币、市场的统一,商品交换、经济交流更加密切,无形中加强了全国经济、政治、思想的实质的统一,也有利于对付日本大规模军事入侵。
——《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杨奎松著
(1)据材料,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的原因。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三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19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1972年至1978年二十七个成套设备引进建设规模表(部分)
项目 |
投资(亿元) |
设计能力 |
引进国家 |
宜昌湖北化肥厂 |
2.45 |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
美国、荷兰 |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
23.70 |
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
日本、西德、美国 |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
20.79 |
化纤原料10.8万吨、化学纤维5.2万吨 |
日本、西德 |
天津大港电厂 |
4.50 |
发电机组32千瓦 |
意大利 |
武钢1.7米轧机工程 |
38.9 |
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钢板100万吨,硅钢片7万吨 |
日本、西德 |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至少从三个角度对自己提炼的主题进行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11世纪后中国气候的显著变冷,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持续的农业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北方农业从此一蹶不振。气候变冷对于处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打击特剐严重,草地出现了沙化,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向南边定居农业民族的袭击与掠夺就成为自然反应。北方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南迁,并铸就了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主集团的崛起并成为改革的中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所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所持有的轻视工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正是南、北商品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在政治上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尹伯成等著《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19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18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19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中国社会也出现了“19世纪的危机”。这个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导致这个萧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自1816年起,北半球气候剧降,降水增加,江南处于全国市场的中心,遂成为主要受害者。道光十三年夏,大雨从阴历二月开始下,一直下到九月,大雨引起严重水灾,导致水稻绝收;道光二十三年,再遇大灾,松江棉花种植遭受沉重打击,农村棉纺织业濒临破产。民困导致民变,经济衰退引起了社会动荡。
——摘编自李伯重著《“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
(1)据材料一,概括11世纪后中国气候显著变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气候变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李宗仁多次在报刊上发表言论,抨击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李又发表了《焦土抗战与民族复兴》等一系列文章,阐述其基本主张,即在政治上为了发动举国一致的对日战争,必须下最大的决心,不怕牺牲,纵使全国化为焦土,也要与日寇血战到底。在军事上,必须是总动员的全面战,而非局部战;是主动的进攻战,而非单纯的防御战;是游击战、运动战、坚壁清野相结合的长期消耗战,而非速决战。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37年1月20日,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遵照军委会关于确保鲁南、苏北,持久抗战的指示,制定了本战区的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是:“一、保守鲁省大部及苏北地域,与敌行持久抗战。二、作战初期,应扼守黄河及沿海要点,直接阻止敌人之侵入;不得已时,亦须逐次诱敌深入鲁南及苏北地区,准备会战,予以极大打击,获得最后胜利。”
——[美]陈福霖莫济杰主编《新桂系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宗仁的抗日主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李宗仁的抗日活动。
能源开发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2)以“能源与社会进步”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
时间 |
历史资料 |
1700年 |
英国决定以煤作为能源基础 |
1807年 |
美国人富尔顿设计制造的蒸汽轮船“克莱蒙特”号试航成功 |
1831年 |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
1859年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
1882年 |
世界上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建成 |
1886年 |
戴姆勒制造出第一辆用汽油机驱动的汽车 |
1905年 |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
1994年 |
中国大亚湾核电站投入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