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堵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戚于其上。属予作丈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共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 (2)予观夫巴陵胜状( )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微斯人,吾谁与归?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由这副对联,你能想到《 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 是: ,
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光:司马光凛然:稳重的样子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②众皆弃去( )
③自是手不释书( )在庭院嬉戏的孩子中只有司马光砸缸救人,究其原因,前文已打下伏笔,请找出这句话。(2分)
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 )②居数月( )
③人皆吊之( )④死者十九(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章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后来演变出一个成语“,。”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乙】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方为秋田之害(2)悉为两段
(3)故令微凸(4)收人面令小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为秋田之害乃以瓦而之B如土中狗蝎 匠师如其言
C则以钳搏之鉴大则平 D其虫旧曾有之其一犬坐于前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2)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根据甲乙文段内容,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傍不肯”是怎样消灭子方虫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转》)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属予作文以记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虽禁军且为我尽力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或凭或立 |
B.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 |
C.是进亦忧,退亦忧吾在是 |
D.卒全其城卒或有所闻 |
翻译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苏轼“徙知徐州…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从中能够看出二者有什么共同的品质?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二处)。
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出郭(2)是夕
(3)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4)谒辨才于朝音堂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以不时至,去矣。(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读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
从雷峰塔出发……在洗脚……在休息……终点是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