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文权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中提到:“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长久恶欲,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以下对题干材料意思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 A.因西方社会生活习俗优越于中国,民国初年国人相继推崇 |
| B.接受西方社会生活习俗,成为了民国初年国民的共同心理 |
| C.国内革命的成功,推进国人社会习俗和社会心态的近代化 |
| D.民国初年,中国传统社会遭受着西方近代文明强有力冲击 |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 A.民本思想 | B.仁政思想 | C.礼法并重 | D.礼治为先 |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
|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
|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