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拜蔡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济阴王,固辞王爵,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大将军。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委信如此。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贞观政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宜录州县及军人户口具:准备
B.使者以绩意奏闻:报告,使……听闻
C.朝野之义:认为……有情义
D.绩涕致辞雪:擦拭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封其父盖济阴王吾社稷计耳,不烦深谢
B.而情识惑,一至于此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
C.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岂不胜数千里长城
D.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使其从者衣褐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
⑵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
传主有哪些为人称道的特点?请从不同方面简要概括。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1,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相传项橐七岁时就曾难倒过孔子。
下面加点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其试臣,何遽叱乎遽:急忙
B.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 难:感到为难
C.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使:派…出使
D.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报:告知

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②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③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④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

A.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相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不同
B.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不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也不同
C.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相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也相同
D.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不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相同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

A.秦始皇派遣张唐到燕国去任相国,但张唐曾带兵攻打过赵国,他觉得赵国一定会怨恨自己,对自己不利,所以以此为借口推托。
B.张唐不敢去,吕不韦虽然心里不快,但没也没有办法勉强他,结果年仅十二岁的甘罗看出了吕不韦的心事,主要请求去说服张唐。
C.甘罗用武安君白起得罪了吕不韦,结果被吕不韦逼死的例子警告张唐,如果他不听吕不韦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
D.甘罗在出使赵国时,仔细分析了秦、赵、燕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劝说赵王割给秦国五座城池,后来秦国还不费吹灰之力就又取得了原属燕国的十一座城池。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③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④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振动。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
C.汝识之乎识:读作zhì,知道。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周景王之无射也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今以钟磬置水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其中①④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③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与()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等四人。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寡人之民不加多  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2分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选出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2分)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宾主尽东南之美
C.屈贾谊于长沙 D.襟三江而带五湖

以下不存在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C.弃甲曳兵而走 D.谷不可胜食也

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小题2分)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陈书》目录序
曾巩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祐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仓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事放逸,乃诏撰次次:次序、顺序
B.可章示后世章:文章
C.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D.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浅:时间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观察等之为此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而其书亦以罕传不赂者以赂者丧
C.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吾妻之美我者
D.则陈之史,其可废乎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书》撰写过程异常艰难,历经几十年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
B.曾巩等校正者态度严谨,搜集多方资料进行比照,对原文存疑之处也会加上注疏。
C.曾巩认为,《陈书》中记录的历史可以帮助求学者了解朝代兴亡的缘由,考证当时的制度,也可以使当时君子的事迹流传后世。
D.曾巩认为,《陈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并非是内容不佳,而是因为时运不济。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4分)
译文:

(2)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3分)
译文:

(3)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3分)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