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尚德缓刑书(节选)
(汉)路温舒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 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 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 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 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 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 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 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注】:汉昭帝逝世后,昌邑王刘贺刚继位就被废黜,宣帝开始登上皇位。路温舒趁这个时机上书。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桓、文扶微兴坏 微:微小的国家 |
B.援而立之 援:推举 |
C.绝者不可复属属:嘱托 |
D.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 唯:希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平之未洽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
B.天下归仁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C.然后宗庙以安 思垂空文以自见 |
D.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用史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文章第一自然段叙说孝文帝继位以后能深谋远虑,以仁德治理天下,尊重贤人关怀百姓,社会安定,论证“尚德缓刑”之必要性,体现了文章论证有力的特点。 |
B.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选文除了对狱政黑暗、用刑酷烈的现象进行痛斥外,还对造成冤狱的刑讯逼供展开具体描写,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 |
C.当时“治狱之吏”都“以刻为明”,是当时朝廷倡导的结果。朝廷利用权势,大搞思想箝制、舆论一律,使执法“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造成死亡无数。 |
D.作者继承了古代开明政治家反对“防民之口”的优良传统,提出“除诽谤以招切言”,劝谏国君要不计较臣民们的“谤言”,才能招来他们至切之言。 |
用“/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正 言 者 谓 之 诽 谤 遏 过 者 谓 之 妖 言 故 盛 服 先 王 不 用 于 世 忠 良 切 言 皆 郁 于 胸 誉 谀 之 声 日 满 于 耳 虚 美 熏 心 实 祸 蔽 塞 此 乃 秦 之 所 以 亡 天 下 也 把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⑵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2)已:罢免。 (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②犹吾大夫崔子也
(2)阅读上面《公冶长》选段,简述孔子是怎么评价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孔子认为治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津:津,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人:逃避。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从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超过15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哉,尔所谓达者?
②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予与何诛!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