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认为:“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结合甲午战争前的史实,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①列强对华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加剧列强侵华
③列强利用条约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 | B.相权得到加强 | C.中书省独揽大权 | D.中书省职能专一 |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郡县制度的发展 | B.小农经济产生 | C.儒家思想的发展 | D.宗法制度的影响 |
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 B.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
C.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 D.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竭力济贫以安抚广大民众 | B.政治的最高目标是仁政 |
C.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 | D.实行变法奖励耕战 |
相比前代,周代的神职官吏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一切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事,都属于掌礼机构管理,司巫在这一机构中地位是较低的。史官的地位,则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可以说明
A.巫术在周代宗法政治中有十分重要地位 | B.古代史官主张轻摇薄赋得到统治者认可 |
C.儒学崇尚道德的主张成为社会风气主流 | D.周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进步 |